河南:大河奔流美中原


摊开地图,黄河如巨龙蜿蜒盘旋,上游起雪山草原,中游穿千沟万壑,下游过沃野田畴。这条百转千回的母亲河看中原形胜,便把“几”字的最后一弯落笔于此。

2019年9月18日,郑州,一场牵动黄河沿线九省区的会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奔流不息,守护母亲河号角声不止。河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谋在长远、干在当下,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民生福祉愈发殷实丰厚,文化事业绽放璀璨光彩,协同治理体系加速构建成形,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重保护

重塑大河健康肌体

9月1日,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游人如织,凭栏远眺,但见天高水阔,草木葳蕤。很难想象,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涌之势,也曾经历断流之痛:1972年至1996年的20多年间,黄河竟有19年出现断流,平均每4年3次。

水是生态之基,如今黄河已连续20余年不断流。

要有水,还要有好水。7月10日,一个振奋的消息传来:黄河干流水质稳中向好,山东省向河南省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鲁豫对赌”4年多来,山东已累计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金2.5亿元。

真金白银的背后是利刃向内的魄力。

2019年以来,河南累计整治黄河“四乱”问题1.4万个,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今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断加码。截至目前,已建成3条国家级、18条流域级幸福河湖和91条省级、343条市县级美丽幸福河湖,总长度达5000余公里。大力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抓实入河排污口整治,1—6月,流域3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30个,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保安澜

筑牢大河安全屏障

大禹治水,“疏九河,瀹济漯”,胼手胝足,“三过家门不入”,此乃人力驯服洪荒的史诗。而今千年流转,治水智慧早已告别肉身搏浪。

初秋,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管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鼠标,洪峰踪迹、旱情深浅、水沙脉动尽显在屏——昔日“足不出户”之叹,已成云端治河之实。

“过去制定调水调沙方案,靠的是经验,现在有了数字孪生系统,方案预演成本大幅降低,科学性显著提升。”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网信中心主任刘谋说,“更厉害的是,系统能根据实时数据生成预案,比如当前水情下,建议开启哪几个底孔排沙,流量控制在多少……数字孪生系统让我们的决策效率提升了80%以上。”

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口1500多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只因河南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因此,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

河南黄河干流有三门峡、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支流配套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以干支流水库、千里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上排下拦、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实现了连续25年不断流,“地上悬河”治理改写历史。

扬文化

传承大河文明根脉

9月3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人头攒动。这家两个月前刚刚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带着代表黄河文化的1300余件(套)珍贵文物和观众亲切“握手”。

熹平石经的智慧、北魏陶俑的生动、丝路金币的传奇……文物无声,却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在河南呈现的生动实践。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河南不遗余力。全省正围绕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用好现代技术手段推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高标准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加快建设黄河博览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黄河颂剧院……大保护将文明瑰宝穿珠成链,黄河历史文化的辐射力不断增强。

黄河号子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合,表演性替代了功能性,喊出的仍是催人奋进的黄河力量,更震撼人心;黄河泥埙引入现代工艺,造型百态,埙声悠扬,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块“会唱歌”的黄河泥……一项项古老的非遗神采奕奕涌向市场、走上舞台、步入校园,征服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省接待游客前10名和旅游收入前10名的景区中,有8个位于黄河文化旅游带。今年“五一”假期,河南省共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旅游收入3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4.8%。

促转型

激活大河澎湃动能

“河南省开启‘全域无废’时代!”今年3月,河南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交流会上宣布,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截至目前,在黄河流域河南段,已有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绿色转型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河南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沿黄城市建成区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98.9%、77.1%、61.5%;洛阳成功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站在了绿色发展的更高起点上。

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和造福人民才能有现实基础。如今,河南黄河流域已累计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高水平保护稳稳托起高质量发展。2024年,河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23.1%。

黄河岸边,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交相辉映,绘就人水和谐的幸福画卷。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