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黄河滩,还愁挣不到钱?”


正在葡萄园里忙碌的杨超明。河南日报提供

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通讯员 李东强

“现在,我敢说我们城村比城里都好!许多群众早晚到黄河廊道散步、健身,那儿比公园还美呢!”8月31日,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正在葡萄园里忙碌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城村村民杨超明,一下来了精神。

1986年,年轻的杨超明从豫东周口来到豫西三门峡,与城村姑娘孙丛彦喜结连理,随后落户该村。凭着能吃苦、肯动脑的劲头,他在黄河滩种植大田蔬菜,让自己和妻子一家告别了以玉米面为主食的穷光景。

后来,随着岳父母年迈、两个儿子出生,单靠种菜已难以支撑全家生活。2004年,杨超明跟着同村的南永新改种葡萄,先在自家地里种上沪太、夏黑葡萄;尝到甜头后,又承包几亩地栽种红提,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前后,岳父母相继患上重病,再加上孩子上学开支增加,杨超明一家再度陷入困境,成了全村少有的贫困户。

“两位老人离世前那段时间,家里是真难啊。”杨超明回忆,直到2016年,家里情况才略有好转。他借钱盖了上下两层共三百多平方米的新院子,可房子盖好后,却没钱装修。“那会儿能借的钱我都借遍了。”

转机始于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在各级帮扶下,杨超明不仅拿到小额贴息贷款,还获得葡萄种植技术指导,葡萄园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2019年,杨超明终于凑钱完成新房内外装修,全家如愿搬进新家。也是这一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穿越城村的黄河生态廊道启动建设;但同样在这一年,老伴孙丛彦因脑梗丧失了劳动能力。

“孩子们都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就剩我们俩,地里的活儿全靠我一个人扛,忙的时候还得雇人。后来村里发补贴鼓励改良葡萄品种,我第一批就报了名。”2021年,杨超明改良的2亩阳光玫瑰成熟后被抢购一空,收入达10万余元。“那年一斤阳光玫瑰能卖十八块,一串就值好几十,我家三轮车拉一车葡萄就能卖几千块——这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儿!”

杨超明家在变,城村也在变。

“院墙外的私搭乱建拆了,污水管网通了,文化大院翻修了,村里主街重铺了,路灯也装上了……再也看不到脏水满街流、垃圾随便倒,闻不到厕所臭味,水鞋更是多年没穿过了。”杨超明如数家珍,“现在家家都用抽水马桶,家具、电器和城里人家没两样。一到周末,城里和周边村的孩子都来咱村文化大院玩,路边停满小轿车。黄河边的变化更大,处处是公园、遍地好风景,游客特别多。村里人把地里种的水果蔬菜摆到沿黄路边卖,收入比卖给商贩强多了——这也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不过这两年,杨超明也有烦心事:阳光玫瑰葡萄价格一路下跌。“我把租来的几亩地退了,打算对剩下的葡萄园再次改良;真不行,就重操旧业种菜。有手艺在,守着这么美的黄河滩,还愁挣不到钱?”说罢,杨超明黝黑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