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色路“围炉”


□石维明

  已经闻到窗外飘香的桂花了,金黄色的银杏叶也即将洒落。接到一个爱摄影的朋友的电话,邀我去成都三色路“扫街”。

  乘坐地铁6号线到金石路站,步行去往三色路夜市,人流量比想象的大得多,基本是年轻的面孔,朝九晚五的他们正从写字楼和工业园区涌出。

  在锦江之滨的弧形小街上,桂花树和小叶榕树下,满眼都是“围炉煮茶”,各种新款座椅组合摆放,沙滩椅上喝咖啡的姑娘、饮啤酒的小伙子相互映衬。一些背着双肩包的青春靓丽的“主播”,在户外直播云台前口若悬河……

  “油炸刺客”“卧底煎饼”“吞酒兽”“莫名茶舍”“街头牛排会所”“必须暴打柠檬茶”……店招一个比一个别致。横幅或灯箱广告走的是温香软语的路子:“我在三色路贩卖浪漫”“我们不出售产品,只出售体验”……还有各种脑洞大开的治愈系标语:“友情要尝尝才能久久”“串串之香,化解江湖”“快乐免费,特别快乐可能要小小地破费”……

  一家名为“凡尔赛葱油饼”的摊位前,立着一个电视屏幕,开通了抖音直播间,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在摄像镜头前揉面、煎炸、出售,时不时对着摄像头调侃几句。我买了两个葱油饼,和朋友现场品尝,口感的确不错。

  三色路夜市之所以另类,在于它是不经意间悄然形成。年轻人聚集在锦江边的极限运动公园“陆地冲浪”,玩滑板、平衡车、自行车。渐渐地,出现了几家出售柠檬茶、咖啡、煎饼、烧烤的摊位。如今超过200个摊位,摊主装备独特,要么是汽车后备箱,要么是帐篷,走的是时下最流行的“露营风”。

  摊主和消费者大都是年轻人,“90后”“00后”是绝对主力。有不少人是下班后过来,打开汽车后备箱,体验生活,顺便增加收入;部分年轻人则实现了灵活就业。时代的脉搏在这儿跳动,和距离十多个地铁站的太古里的咖啡厅、茶坊遥相呼应。

  夕阳在锦江对岸慢慢落下,霓虹灯与晚风交织。朋友忙着选取不同角度拍摄,我们俩既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夜幕拉开,乳白色的帐篷酒吧里,露天电影已经开启。

  一辆别致的花车,谷草作顶,柔和的LED灯光,映照着几个字“烦恼换鲜花”,旁边立有一人高的写字板。围观的路人跃跃欲试。守护花车的两名年轻女士给大家鼓劲:“大胆写出你的烦恼,我们送你一束鲜花。”一个小伙子上前写下“还没有女朋友!”周围传来一阵善意的笑声。女士送他一束玫瑰花:“祝你心想事成!”一个小姑娘写下:“想快点完成论文。”女士送她一束桂花,并拥抱她:“祝你吉祥如意!”我怂恿朋友也去写一句。他挠挠头写道:“感叹时光如梭!”女士微笑着送他一束秋海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聊天得知,守

  护花车的两位女士每周来作两次公益活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晚风吹拂,我们围炉煮茶,咀嚼着夜色。那些精心设计的“后备箱商铺”,那些充满“露营风”的帐篷,那些飘散着咖啡香气的摊位,密集地扎根在这个濒临锦江的片区,为市民带来别样的消费体验。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包容、韧性和柔性。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