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从入海口出发,与黄河双向奔赴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流经九省区,在山东入海。山东,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走在前”是勉励,更是鞭策。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24年,山东GDP达到9.86万亿元,距10万亿元仅一步之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干流山东段水质连续9年保持Ⅱ类;山东成为联结沿黄省份和世界的桥梁,沿黄经济出海口的功能进一步放大。

生态之变:鸟儿用翅膀为山东生态“投票”

夏日的东平湖,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8月19日,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会长陈昌伦将救助的四只红隼放归大自然,“喂养了20多天,希望它们一切安好。”

71岁的陈昌伦带着他的护鸟团队穿梭在湖畔。从2019年至今,陈昌伦守护鸟儿的脚步从未停歇。东平湖面积广阔,环湖一圈约80公里。

“青头潜鸭对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它是飞得最高的鸭子,比一般的鸟敏感,知道哪儿的生态好、哪儿的生态不好。到冬天觅食的时候,本地的白鹭、黑水鸡都跟着它混。”谈起鸟儿,陈昌伦如数家珍。

这一切源于东平湖生态的改变。东平湖既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湖泊,也是黄河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和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调蓄枢纽,生态价值巨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网箱网围养殖、围湖造田等因素影响,湖区局部水域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年来,东平县大力开展清网净湖、餐船取缔、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砂场清理、拆违清障、菹草清理等攻坚行动,东平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水质持续改善。鸟儿种类从最初单一品种的须浮鸥,壮大到现在包括青头潜鸭、赤嘴潜鸭、花脸鸭、斑背潜鸭等在内的百多种珍稀鸟类。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强调“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山东牢记嘱托,把美丽山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扎实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4年,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齐鲁大地的天越来越蓝,PM_[2.5]平均浓度35.5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水越来越清,Ⅴ类及以下水体连续4年动态清零;生态越来越优美,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个、美丽河湖5个、美丽海湾6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之进:新兴产业拔节成长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

在东营市垦利区离岸8公里海域,光伏板整齐排列,向着远海延展。这是HG14国华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50.3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34.47万吨。

连方成片的光伏板也为贝类等海洋生物撑起荫凉,帮助它们更好地繁衍生息。项目构建“海上光伏+海洋牧场”生态发展新模式,上可发电、下可养殖,提高海域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预计渔业养殖年收益超过2700万元。

吸引眼球的不只是新兴产业。在今年1月举办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海信发布的全球首创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引得各国家电企业代表驻足。三星、索尼等家电品牌的专家拿着各种仪器反复测试技术指标,甚至掏出卡尺测量边框间隙。小小变化背后,是中国家电企业在技术、品牌、供应链等维度的系统性突破。

过去一年,山东产业版图新增多个科技创新引航坐标: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潍柴柴油机热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纪录……今年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4个百分点。从产品看,动车组、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0.1%、58.6%、35.7%。

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必答题”。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紧紧扭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一基准线,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升级的新引擎。山东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1+5”规划政策体系,聚焦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未来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布局发展。新认定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制造等1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集群达42个、规模3.5万亿元;规划建设济南、青岛、烟台未来产业先导区,15个未来产业集群产值超过3200亿元,全省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近20%。

面对传统产业体量大、“高碳”特征突出的现实情况,山东牢牢抓住产业低碳化改造这个“牛鼻子”,加快产业绿色化转型,一方面抓过程降碳,深入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助力企业年实现降碳量约800万吨;另一方面抓源头减量,推动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向沿海布局、集聚发展。2024年,全省压减焦化产能450万吨、炼油产能200万吨,粗钢产能沿海占比突破53%,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40%。

开放之兴:扩大沿黄“朋友圈” 奏响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

5月8日,我国又一条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该工程将甘肃的风电、煤电、光伏发电“打捆”送往山东,每年可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以上,将满足山东约4%的年度用电需求,相当于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7月1日,搭载着一批太阳能光伏出口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山西中鼎物流园启程,发往山东港口青岛港,标志着“山西太原中鼎物流园—青岛港”海铁联运图定班列正式上图运营,助力当地制造业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山西太原中鼎物流园—青岛港”海铁联运班列已实现月均发运量超2000标箱。

山东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不仅连接南北、贯通东西,还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衔接,是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现海陆联动、建设海陆大通道的关键环节。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沿黄陆海大通道日益繁忙。

山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与沿黄省区同频共振联动发展,携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联动、生态联防共治,共同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仅以交通为例,山东依托“海陆空铁”交通枢纽优势,大力畅通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北达蒙俄、南至东盟的国际物流通道。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居全国首位,内河航运吞吐量超过1.2亿吨,内陆港达到51个。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

沿黄,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山东正以实际行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正在黄河两岸徐徐展开。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