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吴玫
喜欢一个人,喜欢到无法独自珍藏,怎么办?李惟臻的策略是写一本小说。
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流光与叹息》,没有序跋,扉页上的文字也非常简单:“李惟臻,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居上海。致力于用文字记录思想走过的漫长旅程。”
李惟臻酷爱古典音乐,尤其是李斯特的作品。在李斯特品类繁多、数量惊人的作品中,又更青睐钢琴曲,从名曲《钟》到相对小众的《叹息》,李惟臻都喜欢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这份喜爱让他渴望让更多人听到李斯特,而有着题材优势的爱情小说,也许正是吸引人们由跌宕起伏的情节进入李斯特世界的良方。
《流光与叹息》是一本读来令人撕心裂肺的爱情小说。
沈一宸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男主角。李惟臻采用倒叙手法展开故事。小说的第一章,“我”已是不入流的钢琴演奏者,正捧着《流光协奏曲》的总谱,到处寻求指挥家的帮助,希望这首钢琴协奏曲能登上舞台,被爱音乐的人听到。尽管李惟臻在小说标题中将“流光”与李斯特的练习曲《叹息》并置,但《流光协奏曲》毕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的作品,因此屡遭音乐家拒绝……
沈一宸的成长故事,就此展开。可以用“巧遇”来概述沈一宸爱上钢琴、学会钢琴、最终成为钢琴家的过程。
桐,是最初向沈一宸揭示古典音乐之美的小姑娘。虽然她不会弹钢琴,但是天赋让她听得懂一向被视为天才之作的李斯特的《叹息》。她那异常灵敏的耳朵,不仅让她不惧怕被同学孤立,还顺手扶住了刚刚转学过来、备受歧视的沈一宸。可惜不久后,桐便因病离世。
夏悦,是沈一宸第一次现场听到《叹息》的演奏者。那时她还是一名高中生,怀揣着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在钢琴弹得磕磕绊绊却始终坚持的沈一宸眼中,夏悦已是《叹息》最完美的诠释者。他想尽办法追随她、接近她。几近成功时,一场家庭变故让夏悦悄然从他的生活中消失。多年后,他才得知,她已死于非命。
小涵不仅钢琴弹得漂亮,还腹有诗书。如果说在遇到小涵之前,沈一宸只是一个会弹钢琴的大学理科生、一个深谙古典音乐尤其是钢琴作品的“打工人”,那么小涵的出现,慢慢改变了他的精神世界。是小涵让他相信,刘勰的《文心雕龙》、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和曹植的《七哀诗》等中国古典文化经典著作,能够提升他对李斯特音乐的理解。
眼看这部爱情小说即将让屡失至爱的沈一宸修成正果,小涵又死于一场意外,唯留下她创作的《流光协奏曲》,陪伴沈一宸执着地追寻李斯特那辉煌的音乐世界。
就小说而言,李惟臻的创作手法显得有些稚嫩,尤其是爱情主线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巧遇”,多少让人觉得不那么可信。但是,他创作《流光与叹息》的意图,是要让沈一宸完成一次爱之旅吗?并不是。他是想借一个摄人魂魄的爱情故事,引读者走进李斯特的《爱之梦》,乃至他全部的作品里。
从李惟臻在《流光与叹息》中流露的音乐素养来看,他一定是“会弹一点”。而非专业人士的背景,反而让他更清楚普通爱乐者与李斯特音乐之间的通道所在。因此,在推进情节发展的间隙,他那些关于李斯特为人与创作的华丽文字,竟能帮助我们听懂李斯特的音乐语言:
“在决赛中弹李斯特的第六首狂想曲无疑是个大胆的决定。李斯特的作品本来就难度很大,他的狂想曲又以光芒四射的钢琴技巧而著称。”——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狂想曲通常指有着英雄史诗气概与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作品。李斯特的这首狂想曲,带有强烈的匈牙利民族音乐风格,因此演奏者在完成乐谱上的技巧要求外,还需把握速度,以体现出狂想曲中的一个“狂”字。故而不少钢琴家穷尽一生,都力求在演奏中既无错音,又能以速度彰显其奔放不羁。
“《叹息》是李斯特的极尽唯美之作。乐曲开头的琶音需左右手交替快速弹出,听起来就像海浪般滚滚扑来。”——只要我们打开耳朵去听《叹息》,便能捕捉到李惟臻所形容的“海浪般滚滚而来”的音型。然而,演奏家要将这样的音型准确传递给听众却并不容易。“它需要左右手交替弹奏旋律”,这一“需要”实在奇妙。当我们聆听时试图分辨那条旋律究竟出自左手还是右手,一声紧似一声的叹息便悄然涌来。
“肖邦的气质是水——他的作品是清晨树叶上滑下的露水,是六月湖面上卷起涟漪的一阵细雨,是黄昏时笼罩在海面上的一层薄雾,情思敏感细腻;李斯特的气质是火——他的作品是破晓时东方燃起的朝霞,是旅人在茫茫冰原上堆起的熊熊篝火,是雷雨天划破天际的紫色闪电,充盈着饱满的热情和生命的活力。”
假如心里装着李惟臻的这段对比,再去听肖邦或者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岂能分不清是谁在浅唱低吟?
“只要你读过《浮士德》并且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当你听到《浮士德交响曲》你就绝对不会觉得它不好听。相反,你会领略到这首交响曲的妙处,作曲家用音乐表达了深刻的哲思。”——的确,李斯特在熟读了歌德的《浮士德》后,试图用音乐重构这部巨著。受限于音乐的表现形式,他只能选取浮士德、少女格蕾琴与魔鬼靡非斯三位核心人物,分别表现激情、孤独、苦恼、纯真、善良和否定一切的情感。被李斯特浓缩的《浮士德》,若没有原著打底,听众若茫然聆听《浮士德交响曲》,怎么会觉得好听?李惟臻借沈一宸之口所揭示的这条聆听途径,实则是为渴望理解这部作品的人递上了一副拐杖。
除了李斯特和肖邦,《流光与叹息》还涉及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等古典音乐家……李惟臻说自己正致力于用文字记录思想走过的漫长旅程,那么,《流光与叹息》就是这旅程的起始段。就小说而言,它确实有不足之处,但贯穿其中的古典音乐知识与真挚情感,值得我们以认真阅读来回应作者的用心记录。
而这一切,或许都源于一个最朴素的冲动:喜欢到无法独享,于是想把它讲给所有人听。爱情易逝,但当它化作音符与文字,便有了穿越时间的力量。李斯特的音乐,也因此在小说中获得了新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