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雕刻出的乡愁


点头是个神奇的地方。这神奇首先来自沙埕湾。不知道是海的杰作,还是山的杰作,东海岸边竟会裂开这样一道深长的口子。涨潮时,滚滚滔滔的海浪乘兴而来,一直深入大陆腹地,望着面前连绵的山岭,摇头摆尾一番,然后倏然退回,留下一长滩随流而来的鱼虾蚶蟹,供人捕捞享用。这道曲折多姿的海湾从东端的沙埕镇到西头的点头镇再往南至白琳镇,一路串起6个城镇,长达40多公里。从空中俯瞰,宛若一条蓝色绸带,飘曳在起伏的山峦间。沙埕湾水深无礁,波澜不惊,是船舶的避风良港。海湾的西面和南面就是高耸的太姥山脉。点头镇正处于海湾的纵深处,水域宽阔,滩涂绵延,背山襟海,尽得山海之利。

点头原名店头,而且店头这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这是因为点头是由靠山边的孙店村发展出来的,过去只是孙店村延伸的一部分,是为孙店之头。从元代以后,这里便开始成为孙店最早形成海边集市的地方,到了明代,集市更为繁盛,遂有“孙店半爿街”之称。由于地处八尺门内湾,点头是闽东北货物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往来客商络绎不绝,生意和商机随潮水滚滚而来。正是海洋经济的日益繁盛,促成一个海边村庄的兴起。还有人说,当年店头的文人将村名改为点头,是取魁星执笔点上头之意。这反映了点头文风昌盛,虽处山陬海隅,依然弦诵相闻。清亮的课读之声与喧腾的人声、海声、市声,一同在老街上流淌,这会是怎样一种动人的情景?

进入老街,最先看到的就是天后宫。宫观的正门为重檐叠山式的木构建筑。门楣上悬挂着“海不扬波”牌匾,匾四周缠绕着金色雕龙。宫宇面阔3间,进深6柱,门厅上有六角藻井,悬巨匾“威震海疆”。正殿的斗拱、雀替、梁柱用料粗大结实,人物、瑞兽、花卉雕刻精美,造型优美生动。正殿中厅祀妈祖娘娘。宫前大埕开阔,大埕望柱通高近10米,由石座、双层石斗和石柱组成。中斗四面刻有“天上圣母”四字。正面镌刻对联:“扆山开圣域,航海拜慈天。”可以想见当年船舶出海祭祀妈祖的盛况。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清康乾年间重建、重修,是考察闽东北海上贸易的重要文化遗存。

沙埕湾畔的点头人,自古与海相伴,识潮音,知水性,善经营。漫步点头老街,依然可以寻访到昔日风情。一座青砖宅院,半圆的拱券门洞内,可窥见庭院深深。迤逦的街巷里排列着长长的旧商铺,柴门半掩,似乎还能听到如潮起落的算盘声。

老街分为横街、上街、中街和下街。明清时期,点头横街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全长300多米的点头横街,大小商店作坊鳞次栉比,有渔行、染坊、油坊、当铺、客栈、饭庄……其时,柘荣、管阳一带的山民们挑着山货经石马岭到点头横街出售,再购买布匹、海产返回山区。而后,远近的客商接踵而来,很快,集市就从横街发展到上街、中街和下街。点头坊间曾流行这样的顺口溜:“上街拳头、中街钱头、下街人头。”说的是明末清初,上街曾开有武馆,出过很多习武之人。中街店铺林立,海产品生意特别红火。下街居住的人口比较稠密,不仅有渔民、商人,还有上下学的学生,每日人潮川流不息。

老街上还分布着广顺里、游厝里、茂兴里、振盛里等10座大宅,人们称之为“扆山十里”。这些宅院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宽敞的四合院,火墙包顶,前后厅堂相连,梁柱门窗上皆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祥禽瑞兽,后院天井里则摆放着各种盆栽花卉,显示出主人的富足和风雅。

点头老街更是远离家乡游子忘不掉的记忆。在他们的脑海里始终有一幅带有咸腥海风气息的家乡画卷:“(中街)狭长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木制二层小楼。这里有诊所、书店、理发店和各种老字号的小吃店。清晨或是傍晚,家家户户挑水沿街而过,常常把老街的青石板浇得水湿,一路泛着蓝青色的光泽。”“(下街)的道路相对比较宽敞,这里人头攒动,海鲜摊位和山货摊挤得水泄不通。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各种点心担穿插其间,葱油饼、扁肉、馍馍的香气溢满全街。”“当潮水退去,会看到‘蟳园’遍布滩涂,跳跳鱼、蛏、石螺、小蟹小虾等小海鲜应有尽有。”“(夏天)将近黄昏,人们将清水洒地。待到热浪徐徐散去,老街就逐渐热闹起来了。横街口有唱嘭嘭鼓的,上水碓有说评书的,门楼里有演布袋戏的。老街上的人们各有所好,有的去听曲,有的去看戏。两旁的屋檐下,三三两两的老妪坐在木凳、靠椅上,边乘凉边唠嗑。还有光着膀子的老翁躺在竹床上跟着聊天南地北的事。蚊子嗡嗡地叫着,满街都是用蒲扇打蚊子的声音。”“在每个夏日的夜晚,老街上的儿歌声总是此起彼落。这些方言歌谣、乡村俚语,伴随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在游子们动情的叙述中,老街昔日的生活况味跃然纸上,一幅活脱脱的海边小镇“清明上河图”。

点头的神奇,还在于这里被称为白茶故里,是中国茶树优良品种福鼎大毫白茶的发源地。点头三面环山,山坡上遍布茶园。清光绪年间乡人陈焕从太姥山引来茶种,精心栽培成功。19世纪末,林圣松在后山采药时,发现一株茶树叶片特别肥厚,将之移植到自家茶园栽培,用之制作出白毫银针,因其香味形色俱佳,在茶界引起轰动。“福鼎大白茶”由此走红。还有一批善于把握商机的茶人梅伯珍、陈炽昌……正是他们让点头白茶行销大江南北,同时让天下人记住了点头。

点头被誉为“中国白茶特色小镇”,在这里注册的茶企超过1500家。镇区内七街八路十五巷,居住人口2万多人,不仅拥有600个摊位的农贸市场,还建成了福建省最大的闽浙边贸点头茶花批发交易市场。茶花市场里省内外客商云集,人头攒动。

老街相对于新区而言。点头新镇区的土地,其实都是从大海里长出来的。1988年,历经3年9个月的围垦作业,一道长达1570米的拦海大坝建成,造就了3000多亩的土地,也形成了街肆繁闹的新镇区。新区街道纵横,商铺林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老街,正渐渐退出现代生活的浪潮,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老街的风采不再,但记忆犹存。海水雕刻出岁月的沧桑,也雕刻出无尽的乡愁。

点头向海而生,因茶而兴。一条点头老街,承载着一段不寻常的岁月,娓娓讲述着一个不能忘却的大海故事。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