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郝的枸杞心:二十年耕耘 只为一粒好枸杞


  那句问话,至今还敲打着郝向峰的心:“现在的枸杞,还敢吃吗?”

  许多年前,一位宁夏的老领导这样问他。那一刻,这个西北汉子脸上火辣辣的。作为一个枸杞人,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他的心里。是啊,如果连本地人都不敢吃自己家乡的特产,这个产业还有什么未来?

  2003年,农村出身、大学学农的郝向峰,带着最朴素的愿望扎进了枸杞行业:让宁夏的好枸杞卖个好价钱,让农民多挣点钱,让顾客吃到放心枸杞。

从土地开始 重建信任

  最初的七年,举步维艰。2007年,他的枸杞生意到了生死边缘。“所有家底都搭进去了,能贷的款都贷了款。”郝向峰回忆道。

  转机来自那个大胆的决定——建宁夏枸杞展馆。那时候,文旅刚刚兴起,他把枸杞历史文化与产品展销结合起来,终于吸引了各方关注。

  但人多了,质疑也来了:“你家枸杞从哪来的?质量到底好不好?”

  一个个问题,像锤子般敲打着他的初心。没有自己的基地,哪来质量的底气?2009年,他开始与农户合作,以高出市场价50%的价格收购,指望这样能激励农户种出更好的枸杞。

  现实却令人失望。“那个时代,大家的质量意识还不够强,农民首先想的是产量。”即便高价收购,农民仍然更看重产量而非质量。

  2010年,郝向峰在贺兰山东麓买下第一块地,开始自己种枸杞。“没有基地,我对质量就没底气。”后来他又到中宁核心产区建基地,一心想种出最好的枸杞。

有机之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种植过程中,他又冒出新念头:做有机枸杞。但当时国家已经取消了枸杞的有机认证,原因是枸杞病虫害多,农残控制难,业界普遍认为“根本做不到”。

  “他们觉得做不到,我们偏要试一试。”2013年,他在红寺堡承包6000亩荒地——只为找一片干净的土地。

  三年历时,百瑞源拿到了欧盟有机认证;而之后的四年难之又难,终于获得中国有机认证。“说实话,中国有机认证比欧盟的还严格。咱们中国人,真不必什么都迷信国外。”郝向峰说。

锁鲜技术:七年攻坚 只为一粒“能放心吃”的枸杞

  很多年前,在郝向峰刚刚踏入枸杞行业的时候,他就被一个画面刺痛了——农户们将采摘下来的枸杞直接铺在泥地上晾晒,鸡鸭在旁边踱步,风一吹,沙尘漫天。这样的枸杞,就算品质再好,也让人难以安心入口。

  “不看还行,眼睛闭上还行,眼睛睁开一看你就不敢吃。”郝向峰这样形容当时枸杞的卫生状况。更令人忧心的是,传统制干工艺中普遍添加食用碱,这破坏了枸杞表皮2.8微米的天然蜡质保护层,导致营养流失。而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使用工业碱替代食用碱,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013年,转机出现在科技厅厅长办公室。厅长神秘地拿出一盒枸杞——颜色鲜红似宝石,颗粒饱满如珍珠,摸上去柔软而有弹性,入口清甜不涩。“这是什么?”郝向峰眼前一亮。“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的产品。”厅长答道。

  第二天,郝向峰就带着研发团队和新鲜采摘的枸杞赶赴北京。农大的教授在实验室里,用一台微波炉大小的设备,第二天就做出了样品——“果然很好看!”郝向峰回忆道,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枸杞产业的未来。

  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第一年,他们在农大实验室摸索基础参数;第二年,定制了中试设备,一次能处理100公斤枸杞——但相对于几千亩的种植基地,这仍是杯水车薪。

  团队开始有人动摇:“这点产量,什么时候才能回本?”郝向峰却坚信:“值得!这事做成了,中国人吃枸杞的方式就变了。”

  那些年,他们成了“季节工”——夏季抢着摘果做实验,冬季分析数据调整参数,来年再继续。从实验室的小设备,到中试设备,再到最终的产业化生产线,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技术难关一个接一个:如何控制温度不超过60度,保留热敏性营养成分?如何在真空状态下均匀脱水?如何保持枸杞的天然色泽和形态?

  最棘手的是,枸杞是季节性产品,每年只有几个月的实验窗口。“一年只能试一次,一次只有几个月,一个参数不对,就要再等一年。”研发团队负责人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6年。他们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在真空低温环境下,通过精确控制湿度和温度,让水分从果柄处逸出,不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制剂。

  2020年,锁鲜枸杞终于实现产业化。当第一条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成,第一批产品下线时,许多老员工热泪盈眶——七年钻研,这一刻等了太久。

  锁鲜枸杞——就是最大程度锁住枸杞果的活性成分,营养更趋于极致的“鲜”。完全颠覆了传统枸杞的形象:色泽鲜红诱人,颗粒饱满整齐,口感清甜营养丰富,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零添加。

  市场反响远超预期。锁鲜枸杞一经推出,迅速成为“断货王”,消费者用行动投出了信任票:一公斤锁鲜枸杞卖到1200元,而当时普通枸杞才50元左右。

  “这说明不是消费者不愿买好产品,而是我们有没有把真正的价值做出来。”郝向峰深有感触地说。

  更让人欣喜的是,锁鲜技术倒逼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为了达到锁鲜工艺的要求,他们制定了严格的采摘标准:必须手工采摘,不能带青果、树叶和果柄,必须用通风的竹筐装运,且不能超过10公斤。

  这些标准带来了连锁反应:采摘要求提高了,农民的工资也提高了——从每公斤4~5元提高到7元左右。“你要求高,就得让农民挣到更多钱。”郝向峰说。

  如今,锁鲜枸杞已经成为百瑞源的明星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00万瓶,每年保持30%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枸杞“时尚化、零食化、年轻化”的消费新场景,让古老的枸杞焕发出新的生机。

  回顾七年研发路,郝向峰说:“做农业创新急不得,也快不得。只要你认准了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总会到达目的地。”

以虫治虫:田间里的绿色革命

  当郝向峰的枸杞基地初步建成,种植问题似乎得到解决时,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面前:病虫害防控。

  枸杞因其甜美的果实,天生就容易招惹蚜虫、蓟马等害虫。传统种植中,化学农药成了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式。但郝向峰发现,即便按照标准使用农药,仍难以完全避免残留问题,更不用说一些农户为了追求效果会超量使用。

  “我们做了有机认证,但如果还是依赖化学农药,算什么真正的有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郝向峰。

  2020年,在红寺堡的基地里,他启动了一个让很多人“看不懂”的项目:以虫治虫。简单说,就是培育枸杞害虫的天敌——蚜茧蜂,让它们去消灭蚜虫,完全替代化学农药。

  起初,质疑声不绝于耳。“这能行?那不是又回到原始农业了?”“有现成的农药不用,非要折腾这些虫子?”甚至连一些老农技员都摇头:“理论上可行,但大规模应用根本不现实。”

  项目起步异常艰难。团队在基地角落搭起简陋的塑料棚,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一起摸索。最初一年只有十几万扶持资金,进展缓慢得让人焦虑。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小虫子打交道。”项目负责人回忆道,“要知道蚜茧蜂只有针尖大小,饲养它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最困难的是找到适合本地环境的蚜茧蜂品种。团队试验了十多种蜂种,有的不适应宁夏的气候,有的繁殖能力不足,有的对蚜虫的寄生效果不理想。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郝向峰却始终坚信:“做农业,急不得。一旦成功,这就是枸杞产业的未来。”

  转机出现在2023年。团队终于找到了适合的品种——粗脊蚜茧蜂。这种本地蜂种对宁夏气候适应性强,对枸杞蚜虫的寄生效果达到80%以上。

  同年,农业农村部开始推动“以虫治虫”技术,百瑞源凭借前期的技术积累,成为西北率先获批该项目的企业。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大规模繁育这些微小的天敌?如何在田间有效释放?如何控制成本使其具有可行性?

  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天敌生产线”:从蜂种选育、扩繁到田间释放,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他们创新性地采用麦苗作为蚜虫的寄主植物,再用蚜虫来繁育蚜茧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物链。

  2024年,百瑞源建成了3200平方米的有害生物生防天敌扩繁基地。

  如今,他们正稳步推进:2024年解决1万亩,2025年实现1.5万亩。“不急不躁,不求快、只求稳。农业的创新,不是图好听,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郝向峰说。

  技术壁垒仍在不断突破。团队正在研究不同天敌之间的协同效应,比如如何让蚜茧蜂与捕食螨配合使用,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他们也在探索数字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田间虫情,实现精准释放。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项技术正在产生辐射效应。不少周边农户看到效果后,主动要求参与“以虫治虫”项目。百瑞源也乐于分享技术,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使用天敌防治,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枸杞,更要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郝向峰说,“也许有一天,宁夏枸杞不仅能以品质闻名,更能以全程生态种植的方式成为行业标杆。”

  站在试验棚里,看着那些细小的蚜茧蜂在枸杞株间飞舞,郝向峰仿佛看到了农业的未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

十年磨一剑:从市长质量奖到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25年,对百瑞源和郝向峰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百瑞源荣获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9月16号这一天,在古都南京,站在中国质量(南京)大会会场手握获奖证书,郝向峰的心情却异常平静。他说:“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奖牌可以拿走,但对质量的坚持,永远不能松。”

  回望来路,这条质量追求之路,百瑞源走了整整十年。

  2014年,百瑞源首次获得“银川市市长质量奖”。那时,他们凭借的是全产业链的初步构建——从种植基地到加工车间,从科研创新到市场开拓,百瑞源已经搭建起了质量管控的基本框架。

  但郝向峰很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市长质量奖是对我们阶段性工作的肯定,但距离真正的卓越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后的两年里,百瑞源在质量管理上持续深耕。2016年,他们荣获“自治区质量奖”。这一次,获奖的关键在于他们在科技创新和种植技术上的突破——欧盟有机认证的获得,锁鲜枸杞技术的突破,都成为重要的加分项。

  从2014年到2024年,这十年间,百瑞源对质量的追求从未停歇。他们在田间地头推行标准化种植,在车间厂房实施精益管理,在研发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一个员工,都将质量意识深植内心。

  “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郝向经常这样告诫员工,“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都把事做对。”

  2025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既是对过去二十年坚持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获奖后,郝向峰反而更加谨慎。“成就一个品牌可能要二十年,但毁掉它,可能只要一瞬间。”

  他将获奖视为新的起点。在获奖后的第一个月,百瑞源就启动了“质量再出发”计划,全员学习质量管理知识,每个部门都要提出1~3个质量改进方案。

  更值得一提的是,百瑞源将每年的9月定为公司的“质量月”。在质量月期间,各部门都要围绕质量提升开展专项活动,从车间到研发,从生产到服务,全员参与质量改进。

  “我们现在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从8:30~9: 00是学习分享时间。”郝向峰介绍说,“我们要让质量意识进入每一个员工的内心,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在他看来,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服务质量同样重要。“无论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员工,还是在后方提供支持的二线部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有保障。”

  从市长质量奖到自治区质量奖,再到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十余年的质量之路,记录了百瑞源从质量管理到质量创新的蜕变历程。获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如郝向峰所说:“奖牌是对过去的肯定,但质量之路,永远没有终点。”

让中国人吃上中国好枸杞

  回顾二十年历程,郝向峰常说:“我们不是有多聪明,只是坚持了最朴素的初心。”

  最早,他只是想让宁夏枸杞卖个好价钱,让农民挣到钱,让顾客买到好东西。

  后来,他提出“好枸杞可以贵一点”,不是真的要卖多贵,而是要让价值被看见。

  如今,他把使命升级为:“让中国人吃上中国好枸杞”。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说让世界吃上?”他说:“好东西,要先让国人享受到。我们要有自信!”

  站在新的起点上,百瑞源继续秉持着那个最朴素的初心:让中国人吃上中国好枸杞。这条路,他们走了二十年,还将继续走下去......

  二十年,一颗枸杞,一条路。

  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低头耕耘的日常。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种植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但正是这种日常,让我们相信:在中国,依然有人愿意用二十年时间,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

  而这件事,只是为了让你我,吃上一颗放心的好枸杞。

广告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