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健:罕见病领域的“明星”药企


(来源:报)

转自:中国医药报

“借鸡生蛋”的战略突围

2003年,渤健(Biogen)和艾迪(Idec)正式合并,新公司命名为Biogen Idec,原艾迪CEO Mullen担任新CEO。

合并后,Biogen Idec的销售额虽有所增长,但2003—2007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Mullen的预期。与此同时,新产品研发接连失利,IDEC-151、IDEC-152、IDEC-114、IDEC-211等项目相继失败,公司再次陷入困境。2005年,公司管理层意识到危机,开始积极寻求“借鸡生蛋”的机会,2005—2007年,Biogen Idec与多家公司达成研发合作协议,并试图低价收购几家可以协同的公司。

Conforma Therapeutics便是Biogen Idec的首个目标,该公司两个处在早期研发阶段的项目吸引了Biogen Idec。Mullen认为,Conforma Therapeutics的技术平台及HSP90项目将为公司的抗肿瘤业务带来机遇,通过交易,公司也会因为新团队的融入而增加在抗肿瘤领域成功的机会。这笔交易最终以1.5亿美元首付款和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达成,这对当时的Biogen Idec而言,并没有带来很大的财务压力,但也没能为其产品管线带来质的提升。

第二个目标是瑞士的一家小药厂Fumedica Arzneimittel,吸引Biogen Idec的是其一款在德国使用多年的抗银屑病药物——富马酸二甲酯。这款药物在银屑病领域销量平平,但Fumedica Arzneimittel已为其申请了多发性硬化症的适应证专利,并推进至Ⅱ期临床试验。收购该公司成为Biogen Idec史上最成功的交易之一,也是医药界最划算的收购案之一。Biogen Idec以不到2亿美元的成本,换回了一款“重磅炸弹”级产品。

收购Fumedica Arzneimittel之后,Biogen Idec又以“白菜价”收购了一家专注于血友病治疗的生物制药公司Syntonix Pharma,其带来的两款长效凝血因子产品,为Biogen Idec后续营收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Biogen Idec的研发投入一直不低,但成功率不佳。合并初期引以为傲的晚期项目几乎均以失败告终,与Neurimmune的大额合作也未达预期。反观低价收购的Fumedica Arzneimittel和Syntonix Pharma,却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柱。2013,来自Fumedica Arzneimittel的富马酸二甲酯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当年销售额达8.76亿美元,迅速成为Biogen Idec的“摇钱树”;2014年,Syntonix Pharma的Eloctate和Alprolix获批上市,2015年总销售额超6亿美元,助力Biogen Idec跻身血友病药物市场主导者行列。

此外,Biogen Idec管线中的Tysabri(与Elan公司合作)、Fampyra(与Elan公司合作)、Zinbryta(与PDL Biopharm合作)、Spinraza(与Ionis公司合作)均为“舶来品”,仅Plegridy(聚乙二醇干扰素β)是纯自研产品,但也只是Avonex的升级版本。可以说,合并后的15年间,除Ocrelizumab(由罗氏负责销售)外,Biogen Idec的自主研发药物对产品线贡献甚微。

2015年,Biogen Idec宣布去掉名称中的Idec,恢复为Biogen,并启用了新的企业标识。

尽管自主研发“收效甚微”,渤健的营收仍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营收达134亿美元,净利润40亿美元,“借鸡生蛋”策略的成功令人瞩目。而这一策略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在于渤健对多发性硬化症领域的高度专注,正是这种专注,让其抓住了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如今,渤健资金雄厚,研发管线日益丰富,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Aducanumab有望成为其破局的一道曙光。

启示与思考

渤健的发展史,是无数生物技术公司成长的缩影。在其身后,众多企业“折戟”于成功之路。渤健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团队,更离不开富有远见的职业经理人的推动——两种力量的结合,让两家持续亏损10余年的企业得以存活。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自主研发鲜有所获的情况下,渤健的营收仍能在15年间保持13%的年复合增长率。这期间,渤健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并购,却通过巧妙的“借鸡生蛋”策略实现业绩腾飞。这表明,决定企业成败的或许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持有者的战略眼光与灵活运用能力。

罕见病是21世纪药品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渤健的成功证明,罕见病并非没有市场。继多发性硬化症、肺动脉高压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等罕见病市场正快速崛起,成为制药巨头争相布局的领域。若因眼前市场表现忽视这些赛道,或将错失未来的发展机遇。总之,市场是选品的参考因素,但绝非唯一标准。(三)

(摘编自《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