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黄  静

在新文科建设浪潮推动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迎来新发展机遇。新文科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学科边界,以跨学科视野培育兼具创新思维与价值引领的复合型人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载体,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因此,新文科背景下,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目的在于推动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进而为新时代语言文字教育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范式。

制定教学目标是必要前提

将思政元素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是新文科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必要前提。其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在明晰传统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中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其二,在能力培养方面,应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其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文化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

设计教学内容是核心环节

整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是新文科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核心环节。其一,在语音教学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展开方言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对促进不同地区交流、消除语言障碍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统一观念。其二,在识字教学方面,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的词汇与语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和价值引领,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三,在应用教学方面,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时代发展需求,设计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例如,就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社会公平等热点话题设计命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选择

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至关重要,是新文科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关键选择。其一,案例教学。依托数字化平台和技术,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和素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精准解读和深入分析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展示个人形象、传递正能量的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其二,实践教学。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锻炼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改革评价机制是坚实保障

将思政元素纳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评价体系,是新文科背景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坚实保障。其一,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语音、语调准确性等语言技能指标和汉字认知、书写等文字技能指标外,应增设学生情感态度、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等思政教育相关考核指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全面、系统、合理的评价。其二,在评价方式上,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小组互评、社会实践服务对象评价、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基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对建设成效作出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其三,在评价标准上,学校应根据本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思政建设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分细则。同时,实施动态评价机制,不断调整各指标在考核结果中的占比,尽可能适配每一位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