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浩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各领域的当下,高校党务思政工作作为筑牢思想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阵地,正处于创新变革的历史节点。数字化转型不仅重塑着信息传播、人际交往模式,更赋予高校党务思政工作“智慧升级”迫切使命。探索智能化建设路径,推动党务思政工作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既是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命题,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实效。
推进智能化建设,重构党务思政工作生态是现实路径。高校党务思政工作肩负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然而传统工作模式在数字化浪潮中渐显局限。一方面,信息分散化难题突出,党员发展、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等环节的数据孤立存在,难以形成对学生思想动态、成长轨迹的系统洞察,导致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另一方面,教育形式相对单一,理论学习多依赖线下授课、实践活动互动性不足,难以适配“数字原住民”一代的认知习惯,削弱了思政工作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在此背景下,高校党务思政工作智能化建设成为破局关键,其价值不仅体现为技术赋能,更在于重构党务思政工作生态——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精准捕捉学生思想脉搏;推动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让教育供给直击需求,真正激活育人效能。
推进智能化建设,构建智慧中枢是筑牢根基的第一步。高校需打破党建、思政、学工等系统间数据壁垒,整合资源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构建覆盖党务思政全流程的“数据神经网络”。借助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学生课堂表现、网络行为、社会实践等多维度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分析研判,为发展党员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撑——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到发展对象考察、预备党员教育,实现“成长轨迹可追溯、发展质量可评估”;为思政课程精准教学赋能,依据学生知识储备、价值困惑,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追踪服务学生成长,捕捉学业压力、心理波动等潜在风险,提前介入干预。同时,建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明确数据采集边界与使用规范,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可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信任机制,实现敏感数据加密存储与授权访问,通过数据脱敏、访问审计、权限分级等技术手段,筑牢数据安全“防火墙”;建立数据治理委员会,定期开展数据合规检查与风险评估,确保智能化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
推进智能化建设,创新教育模式是激活效能的核心。高校可充分挖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育人潜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运用VR技术重现“红军过雪山”“遵义会议”等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实现“沉浸式体悟、共情式认同”;借助AR技术开发思政教材配套资源,扫描课本插图即可呈现动态讲解、延伸知识,让理论学习跳出平面空间。同时,拓展线上教育空间,利用直播平台开展“云端主题党日”,打破地域限制,让分散在实习、调研地的学生同步参与,将活动落到实处。此外,引入智能问答、学习分析系统,为学生提供7×24小时个性化支持——智能机器人解答理论困惑、疏导心理压力,学习分析系统跟踪学习进度、识别知识薄弱点,精准推送补充资料,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千人千面”,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推进智能化建设,提升队伍数字素养是实践关键环节。高校需实施党务思政工作者“数字赋能计划”,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项目攻坚等方式,培育既精通思政教育规律、又熟练掌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队伍。开展“数据思维与思政创新”“人工智能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等专题培训,帮助工作者掌握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技能;设立数字化思政建设专项课题,鼓励工作者探索“技术+思政”融合路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跨部门、跨领域研讨,分享智能化建设经验,破解实践难题。可建立“技术导师+思政专家”双指导机制,邀请信息技术领域专家与思政教育名师联合授课,通过案例教学、实操演练提升培训实效。唯有建设一支懂教育、懂技术、懂学生的教育团队,才能让先进技术真正成为育人“助推器”,而非停留在工具层面。
推进智能化建设,构建“政校社家”联动机制是方向。高校应主动联动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家庭,打破育人场景局限,打造“全链条”思政教育网络。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线上社会实践平台,整合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实践资源,规范学生在线浏览实践项目、预约报名、提交成果,通过平台自动记录实践时长、生成评价报告,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联合企业开发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数字课程,嵌入人工智能职业测评、创业模拟等功能,帮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厚植“科技报国、实业报国”价值追求;打通家校沟通数字通道,定期向家长推送学生思政课程参与情况、社会实践成果,同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引导家长参与育人过程,形成“学校引导、家庭滋养、社会锤炼”协同格局。
数字化转型为高校党务思政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育人理念与模式的系统性升级。未来,高校应持续深化探索,让“智慧基因”融入党务思政工作全流程——以数据精准洞察学生需求,让教育更具针对性;以技术创新激活育人效能,让思政更具感染力;以协同凝聚各方合力,让培养更具系统性。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让高校党务思政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