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薛 莉
随着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不断升级,破解优质文化资源消弭城乡鸿沟难题,真正实现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江苏推出“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文化惠民品牌,聚焦当下文化服务不“解渴”、城乡优秀文化资源供给不平衡等现实问题,精准高效地将高质量文化产品送到基层社区广场、田间地头,满足百姓多样化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
茉莉花开铺满地,保障文化服务触达率。文艺直通车项目自今年年初实施以来,在组织机制上,采用省级活动示范引领、13个设区市协同联动的模式,各县区深度挖掘本土非遗技艺、乡村文化、民俗节庆等资源,整合国有院团、群文团体、文化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供给新格局,实现“群众点单、按需配送”的精准服务。在硬件配置上,三年内配发45辆流动舞台车,并推动打造20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硬件支撑与空间优化,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和惠民区域覆盖。在文化服务人员配给上,每个试点村(社区)配备1名省级联络员、1名驻村艺术家、1个结对党支部,开展技艺辅导、创作实践、活动示范等系列文化服务,实现从“文化配送”到“在地赋能”。以上举措保障了文化服务直达基层的触达率,百姓不出社区(村)即可享受高品质文艺资源和精准的文化服务。
茉莉花开沁人心,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文艺直通车在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中具有鲜明的创新价值。一方面,“茉莉花开”区别于传统的“送文化”模式,突破了单向输送的局限,建立起供需配适的运转机制,构建了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基层实践新范式。以往的文化下乡活动,群众常作为被动接受的观众,而文艺直通车通过“菜单式”服务,将观众转变为文化参与的主动者,演出内容是依本地百姓文化喜好的“量体裁衣”定制款。另一方面,“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在内容建设上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它不仅传承展示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等江苏地域特色文化,文艺工作者们还纷纷创编反映新时代风貌、贴近百姓生活的原创作品,既保持着艺术的高度与深度,又注重与群众的情感连接,在润物细无声中践行“以文化人”。
茉莉花开香满园,提升百姓文化幸福感。江苏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人文经济学”,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文艺直通车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多地将文艺直通车活动融入邻里节、运动会、居家养老、文明实践等多元场景,让活动走进百姓生活、融入日常点滴,让幸福感具象化,焕发持久吸引力。泰兴黄桥结合“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活动,组织开展“古镇五一奇妙游”,活动期间古镇游客量同比增长15%,带动本地农商文旅产业消费增长。宿迁泗洪县双沟庙会将文艺汇演、非遗展示与商业市集融合。灌云的活动现场邀约了非遗匠人展示与本地展销。人文经济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交融与融合发展。在该理念指导下,多地都将家门口的文艺活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消费”探索中,实现从“以文化人”到“以文兴业”的价值跃升。
以人为本,让茉莉花开更艳。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实践表明,真正有效的文化惠民,不仅是将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更是要通过多样组织形式和内容设计,激发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文化从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变为群众内而化之的“主动实践”。同时,注重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深入推进“茉莉花开”文化品牌落地过程中,驻村艺术家和文艺志愿者围绕本地非遗项目,共同协作为当地百姓创排新节目。这种艺术创新方式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激发了群众创作活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突破口和落脚点。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是江苏落实“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生动实践,具有江苏地域特质的文化基因和基层治理智慧,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搭建城乡文化融通平台,保证城乡居民公平享受文化资源的江苏作为。当然,“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也面临如何保持内容常演常新、如何建立反映群众真实文化诉求有效渠道等的考验,这都是后续工作中须思考与应对的问题。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