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在无锡江阴,有一个900多岁的江南名镇——祝塘镇。很多本地人都说祝塘就像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因为这里是中国旅游文学的开拓者、一代游圣徐霞客的祖居地,而徐家先祖当年聘请的家塾老师施耐庵,正是在祝塘撰写了《水浒传》中的重要篇章。近年来,祝塘镇通过系统性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非遗项目传承、打造文化品牌活动,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深挖历史文脉,筑牢文化根基
祝塘镇的文化产业建设根植于其丰富的历史资源。有关施耐庵的传说,在祝塘地区非常丰富。许多当地的老人,打从儿时起,便从镇上、村里长辈的讲述中了解施耐庵在这里创作的故事。
《祝塘九百岁》的作者李中林一生扎根于此,对家乡的热爱溢于言表。他先是花6年时间编纂了约170万字的《祝塘镇志》,之后又为两个村各编写了村志。在祝塘镇,施耐庵留下的最显性的物质遗存,当数那棵传说由他亲手栽种的古银杏树。古树下,李中林向记者介绍,古银杏所在的这块大宅里东南高地,早先建有徐氏祖庙,这棵银杏树的位置就在祖庙后面。以古银杏为中心,现在修建了一个梧塍园,其中有徐霞客立像,还有新造的梧塍亭等。如今,梧塍园已成为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的重要景点。
在李中林的讲述中,这棵古银杏充满了故事。当年,徐家八世祖徐直专程到杭州,去请施耐庵来江阴祝塘给儿子徐麒做老师。施耐庵随身带了两棵银杏树苗到祝塘,和主人徐直一起,栽种在梧塍东南的高地上。徐直是东家,他的银杏栽在东边;施耐庵是西席,他把树栽在西边。现在,徐直手植的银杏已无觅处,而施耐庵种的那棵尚在。
传承非遗技艺,打造米酒品牌
祝塘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上表现出色。以祝塘米酒酿制技艺(无锡市级非遗)为代表,当地通过设立“祝塘杯”米酒王争霸赛、建设梧塍米酒非遗传习所等方式,推动传统技艺从生产保护走向品牌化和产业化。这类活动不仅提升了传统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也增强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参与感和自豪感。
李中林补充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施耐庵在江阴生活期间,极有可能品尝过梧塍米酒。这一细微的生活片段,或许恰好能够解释《水浒传》中好汉们大碗豪饮米酒,以及频繁使用“吃酒”这一极具江阴地域特色方言的现象。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关联,为地方特产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然而,李中林在采访中也略带遗憾地告诉记者,尽管施耐庵在祝塘留下了诸多痕迹,可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详实材料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便搜集到一些零星记载,彼此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追根溯源,这主要归因于那个时代的文化格局。彼时,投身小说创作的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他们虽富有才情,却缺乏足够的社会影响力与记录自身的资源;而上层文人雅士则将主要精力倾注于诗词歌赋的创作,热衷于在高雅的文学领域展现才华。这种阶层与文学偏好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像施耐庵这般小说作者的个人故事,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完整、准确地流传下来。不仅仅是施耐庵,众多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都仿佛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这无疑给后世之人研究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思想演变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传承文化新招,焕发古镇活力
名人传说与米酒香气交织出江南小镇的独特韵味,祝塘镇既有施耐庵的传奇故事与珍贵遗迹,又有诸如承先桥、银杏古树等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历史地标,更有新四军抗战遗址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三者相互交融,熠熠生辉,共同构筑了独特的“红色记忆+古镇风情”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祝塘镇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中。祝塘镇党委书记何志强告诉记者,通过搭建品牌赛事,打造米酒非遗传习所,以祝塘米酒酿制技艺为代表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进一步传承。同时,祝塘镇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通过持续编印文学期刊《筑塘》,进一步提升了祝塘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未来,祝塘镇可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推出系列文化IP衍生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祝塘镇举办了3届梅花游园会、“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本土梧塍艺术团以其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成为祝塘镇文化惠民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精心修缮梅园、海棠园、古镇记忆公园等“三园一寺”风光带,进一步彰显了“江南名镇”的历史文脉,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也为后人了解历史、感受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文化铸魂,产业兴镇。从“文人如林”的文化传承到“针织之乡”的产业名片,从“五福岛”的生态画卷到“积分制”的治理智慧,祝塘镇不仅是江南水乡的缩影,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这座江南小镇以文化为舟、产业为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通讯员 姜沐含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