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岳 旭
9月17日晚,秋雨绵绵。徐州祥和西路夜市灯火通明、人气满满。炒锅蒸腾的热气与顾客的谈笑交织,熟悉的烟火气让小笼包摊位老板岳德金百感交集:曾经的“游击队员”,如今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作为徐州的老牌夜市,祥和夜市周边遍布老旧小区,长期聚集着40余家流动摊贩,因油烟扰民、占道经营等问题饱受诟病。而原本已入驻疏导点的60余家小吃摊也有自己的烦恼,“我们在这儿干了十几年,用电靠‘飞线’,又贵又不安全。遇上雨雪天,只能收摊。”“巧妹小菜”老板王莉道出往日的辛酸。
今年6月,徐州鼓楼区启动“祥和夜市提档升级工程”,从硬件入手破局:重新铺设160余米柏油路面,彻底清除空中“飞线”,有效扩大疏导点可用面积;增设雨棚和公共休息区,打造20余组便民桌椅让市民和摊主共享;将流动摊贩统一安排至升级后的疏导点,配备标识统一的安全餐车。
“两个多月,夜市大变样!”岳德金欣喜地列举道:电线全部入槽,电费统一降至0.8元/度;大家搬进固定餐车,用上了智能电表和油烟净化器,“环境好了,挣钱更安心!”
硬件提升后,申请入驻的摊主排起了长队,原定的餐车点位迅速饱和。为此,环城街道增设固定摊位,并在苏电社区召开现场会,通过公平抓阄确定首批8位中签者,“深夜炒面王”老板岳聪便是其中之一。“机会公平,没中签的还能等路北二期。”岳聪笑着透露,搬进新摊位后,后厨装上空调,菜单添了小炒,节假日营业额能翻一番。
从“堵”到“疏”,改变的不仅是面貌,更是治理理念。环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张雷感触颇深:“过去单纯靠‘管’,换来的是对立。如今想着如何服务好,摊贩们反而主动配合,见面打招呼、拉家常。工作多年,首次感受到这种相互尊重的氛围。”治理方式的转变带来实效,周边居民关于乱丢垃圾、交通不便的投诉量,从高峰期的月均七八起断崖式降至零。
环境的提升与人气的聚集,也带动了周边商铺的积极性,不少业主自费翻新老旧门头,一改往日“投入没回报”的顾虑。如今,祥和夜市每晚客流量达五六千人,所有摊贩月营业额较改造前整体提升30%以上。
“随着徐州旅游热度攀升,我们正努力将老夜市打造成城市新符号。”环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永介绍,此前空置许久的多家铺面,近期已全部出租。下一步,街道拟与专业电商平台合作,推行统一收银等智慧管理模式,帮助摊主精准对接需求,为市民游客营造更优消费环境,进一步激活夜间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