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中车齐车集团生产车间内,金属切削声此起彼伏,精密机床高速运转。9月龙江秋意渐浓,车间创新热情却丝毫不减。19日下午,在“牢记回信嘱托锻造产业铁军”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采访中,李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焦点。全国劳动模范、“龙江工匠”李松与团队,在数控加工“刀尖”上书写产业报国答卷。
初见李松:荣誉背后是“匠心坚守”
“这台德国高速五轴铣磨加工中心,是破解高铁救援起重机加工瓶颈的‘秘密武器’。”身着工装、戴防护眼镜的李松,站在机床旁向记者介绍。47岁的他,脸上透着与机床打交道的沉稳,指向设备时眼神明亮。
在工作室内,摆满了李松的荣誉奖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龙江工匠”“高铁工匠”……其工作室亦荣获“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齐齐哈尔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荣誉是攻克难题的起点。”李松话语朴实。据悉,工作室2013年11月成立,现有24人核心团队,含全国劳动模范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中车首席专家1人、高级技师17人。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意大利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设备整齐排列,兼具生产与培训功能,成数控人才“摇篮”。
车间“创新现场”:效率翻倍的突破
“去看看心盘加工生产线,那有我们解决的大难题。”李松带领采访团到数控立车加工区。这里正赶制公司全年12000辆生产任务,C70E上心盘加工曾是“卡脖子”环节。
“以前每工件刀具费146元,一班顶多加工7个,跟不上计划。”工作室骨干王师傅边操作边回忆。李松带团队泡在车间,反复研究程序与刀具角度,大胆将“自外向内车削”改为“自内向外车削”,用刀具副后角当主切削刃。
“现在铁屑都碎断,不缠刀具了!”王师傅按下启动键,机床运转,铁屑有序掉落。数据显示,改造后效率从7个/班次提至15个/班次,月省刀具费5万元。“这就是工匠精神,细节里找突破。”采访团感慨。
德国五轴加工中心旁,创新故事同样振奋。公司引进设备后,无人熟悉操作,李松团队主动“认领”,摸索一月掌握要点。在减速器加工中,他们改工艺、编程序、制夹具,效率提升5倍多。“当时天天待车间到深夜,图纸改十几版才啃下硬骨头。”李松笑着说。
“弹簧靠模”加工突破更惊喜。此前该产品委外加工,费用几万元且工期长。李松团队用手工宏程序编加工程序,在数控铣床上实现自主加工,1天半完成1个,效率提高10倍以上,还开创齐市加工大螺距非标准导程螺杆先河。
攻坚克难:为高铁救援“抢时间”
智能制造心盘加工生产线前,记者见硬核突破。生产线刚上线时,心盘孔加工瓶颈明显——设备厂家程序需35分钟,远不满足生产节拍。
“生产不等人,得自己想办法!”李松带团队拆流程、研承载能力、换适配刀具,将“径向切削”改为“轴向切削”,加工时间缩至17分钟,效率翻倍。“这18分钟节省,对完成全年任务至关重要。”公司生产负责人说。
高铁救援起重机生产中,团队创新关乎“国家需求”。齐车是唯一有NSG1256型救援起重机研发制造资质的企业,加工轴箱时,铣削内孔表面粗糙度不达标致停滞。“高铁救援起重机是应急利器,不能卡壳。”李松说。团队反复试验,换铣刀为砂轮、改程序,破解瓶颈。如今见其奔驰铁路、参与演练,团队满是自豪。
硕果累累:育“产业铁军”
“这是‘成果展示墙’,每项专利、奖项都凝着心血。”工作室一角,李松介绍。近年工作室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黑龙江省百万职工创新竞赛二等奖9项等;解技术难题120多项,获创新成果30项。工作室还获“齐齐哈尔市工人先锋号”“铁路总公司火车头奖杯”等。2020年,《新型微精密减速器设计制造技术研究》获省总工会15万元补助;2023年,《数字化心盘铆接系统研究》获全国铁路总工会10万元补助。
“不仅解难题,更要育‘产业铁军’。”李松说,工作室以弘扬劳模、劳动、工匠精神为引领,激发职工创新潜力,育出大批优秀数控操作工。如今成员成生产一线“顶梁柱”,不少人走上技术管理岗。
采访结束,夕阳透窗洒在李松和团队忙碌身影上。金属切削声依旧,似奏响“牢记回信嘱托,锻造产业铁军”的奋进乐章。这里,见龙江产业工人匠心与担当,更见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