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王敏娜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9月19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辽宁省肿瘤医院沈抚院区举办。会议邀请了省内外多家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汇聚行业智慧,共商新形势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
大会设两大分会场,分别聚焦“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和“一院多区发展推动优势医疗资源扩容”两大议题进行专题研讨。
今年正值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50周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宏旭在分享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经验时强调,公立医院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核心目标,持续增强“硬实力”和“软实力”。
在硬实力建设方面,省肿瘤医院积极引进和研发尖端设备与前沿技术,广泛开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精准放疗、细胞免疫治疗等先进治疗方式,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今年7月全面开诊的沈抚院区,配备质子治疗中心等高端设施,重点突出肿瘤预防筛查、中医特色治疗及康复管理,致力于满足患者多元就医需求。
针对新院区高质量发展,刘宏旭提出“一院两区同质化”管理策略。通过“同一法人、一套班子”的垂直管理模式,确保两院区医疗质量与服务标准高度统一。积极顺应精准医学趋势,医院不仅在省内较早系统推行多学科协作诊疗(MDT),还成立单病种中心,汇聚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
在软实力提升上,医院注重医学人文与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顶尖学科带头人及高水平博士,培养中青年骨干,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学术支撑体系,鼓励临床科研,推动“临床—科研”双向转化。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深入开展深度合作,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刘宏旭还重点介绍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创新实践。医院组建了一支由78名经过严格培训的网约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造口护理、PICC护理等上门服务,切实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
此外,医院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不断完善线下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面升级信息系统,推行全流程预约诊疗,提供线上咨询、复诊开药等服务,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医院还建立健全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依据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肿瘤专科医院评审标准,对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抗生素合理使用、手术并发症等关键指标实施持续监测与改进,确保医疗服务同质化和高水平推进。
刘宏旭表示,医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对医院而言,就是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与临床诊疗、科研创新和医院管理深度融合,重塑医疗服务模式,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目前,辽宁省肿瘤医院正大力推进“智慧医院”与“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临床、影像、基因与随访数据,构建统一的肿瘤专科大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应用,覆盖影像诊断、病理识片、放疗规划、智能问诊、临床决策支持及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推动生物样本库数智化升级,力争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智慧肿瘤医院”标杆。
医院已建成完善的二代测序平台(NGS),常规开展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用药指导与复发预测,积极发展细胞免疫治疗(如TILs),并计划引入质子重离子放疗等前沿手段,推动从“同病同治”到“因人而异”的精准医疗转型。以“高水平科创和转化”为目标,医院与大连理工大学设立医工交叉基金,今年将资助15个重点项目。与东软医疗联合开发的AI肺结节分析系统已通过CFDA认证,在全省50家医院应用,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20%;今年还将推出AI内镜辅助诊断系统,用于消化道肿瘤早筛。
通过诊断更“早”更“准”、治疗更“精”更“微”的发展路径,辽宁省肿瘤医院正努力打造成辐射东北区域、享誉全国的肿瘤防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