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在“冠军组”超车,跃升全国百强县第三


转自:扬子晚报

全国百强县的头部,是强者与强者之间的“毫米级较量”。

9月21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最新榜单上,常熟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

据常熟市统计局消息,自2012年以来,常熟已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四,如今终于实现突破,首次站上第三的台阶。

名次只前进一步,难度却像翻过一座山。这一步,不是意外的惊艳,而是长年累月的沉淀,换来的水到渠成。

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常熟位居全国第三

这一步有多难:在强者中“超强者”

在这样一份榜单中,头部梯队常年稳固,差距并不写在某一个数字上,而是拆散在产业结构、技术密度、项目质量、要素效率、城市治理等所有细节里。榜单的评价体系,也正是从经济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镇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综合衡量。

想在“冠军组”完成超车,难度可想而知。

常熟要追赶的对象不用多说,也并不陌生,个个都是长期霸榜的“硬核对手”。它们不但有深厚的制造业根基,还有超强的财政实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这样一个“强者林立”的头部梯队里挤上去,常熟靠的绝不是某个指标偶尔亮眼,而是持续多年的系统发力。

如果把视角落在最直观的“经济基本盘”上,常熟同样交出了一份坚实的答卷。去年,常熟GDP3079.10亿元、增速6.2%;规上工业总产值4911.37亿元;工业投资324.24亿元、同比增长13.5%,并已连续六年位居苏州第一。今年上半年,常熟GDP1547.73 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位居苏州第二。

这些数字不是全部答案,却是最直观的注脚,也是最直白的信号:常熟的发展节奏既稳又进,有足够的底气在强者赛道上完成“超强者”进位。而要把这种进位变成常态,不光要看经济基本盘的厚度,还要看产业的马力、人才的动力和消费的活力……

常熟

那台马力十足、换挡平顺的“工业引擎”,把场景做热,把产业做实

常熟强在哪里?其答案深藏于一台马力十足、换挡平顺的“工业引擎”之中。这不仅体现在攀升的数值曲线上,更源于它驱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推动产业增量提质的双重动能。

将视野拉远,清晰可见的是常熟制造业强劲而富有节奏的“数智化脉搏”,其背后是优质的产业载体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以及“人工智能+”战略为这座传统制造强市注入的新质生产力。

从白天到深夜,越来越多的常熟生产线,正在把质检和调度交给算法和机器。AI质检的“电子眼”盯住每一寸材料瑕疵:在龙腾特钢,算法取代了师傅的肉眼经验,返工率大幅下降、生产成本预计降低一成以上;在恺博座椅,AI质检把缺陷识别率提升到99.5%,一年省下800万元质检成本。同一条线,更快、更稳、更省,而且方法能复制到下一条线、下一个车间。不知不觉间,一条条传统产线也长出了智能化的“新肌肉”。

从百企千亿的龙头跃升,到智能车间的数智化换挡,从链上协同的机制创新,到AI赋能千行百业的全域应用,把这些关键词拼在一起,凝聚成了常熟向上突破的强大支撑力。

近三年,常熟累计技改投资超过 150 亿元,建成市级以上智能车间50余家,企业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普遍提升。最近的一年里,全市推动实施“百企千亿 领航登峰”大企业跃升行动和专精特新“育林参天”培育行动,既让龙头企业带头转型,也让中小企业跟上智能化、绿色化的节奏,企业们一起踩下“数智化换挡”的油门。2025年上半年,常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技术制造业规上产值增长 21.9%,产业的“含新量”与“含绿量”也一起抬升。

如果说“数智化换挡”让一条条生产线跑得更快更稳,那么“链上协同”则让一整个产业群跑得更整齐更高效。

9月9日,在常春藤国际人才港,苏州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召开了一场产业链研讨会。会前,立讯机器人带队走访长城精工、常熟开关、恒工装备等项目,摸清上下游需求;会上,则发起合作倡议,谁缺零部件、谁有算法、谁能给场景,当场对上号。在今年1-7月,像这样的供需对接会已经开了20多场,近900家企业进场,促成一批真订单、金额过亿元,更多项目进入落地通道。

这样的一个小会场,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组织力。把“创新”从会议纪要搬到生产节拍,把“合作”从口号变成订单,这是常熟正在形成的日常。

这一切的驱动,源于城市层面对产业生态的精心构建。近年来,常熟持续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推动成立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把原本分散的研发、转化、应用拧成一条闭环链条,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和供需协作。这背后对应的,正是“育林参天”计划战略的落地:一手稳住传统制造的基本盘,一手在新兴产业里培育系统协同的生态。合作能转化为订单,项目也正加速落地,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种链上协同中被不断激活。

常熟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钱韧表示,要在如今在“既稳又进”的态势上,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强化强链补链与协同创新,同时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条山路,把“传统优势”织成新动能曲线

周末的虞山“雄鹰线”人声鼎沸。11公里的环山徒步线自龙潭碧水起步,串联联珠洞、剑门崖等风景节点,形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线路不断迭代玩法,从情侣主题“比翼双飞线”到夏日溯溪、夜探龙潭、潮玩市集,各个年龄层都能找到乐趣。今年上半年,雄鹰线区域累计接待游客约 25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8.5 亿元。这条曾经徒步圈口耳相传的“小众野路”,如今是长三角户外爱好者趋之若鹜的“顶流 IP”。

令人意外的是,这条山路并没有停留在文旅的范畴,而是与常熟的老牌产业——纺织服装形成了交集。

常熟纺织服装产业起步于“马路市场”,如今已形成集“纤维—面料—成衣—品牌”于一体、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完整产业链。这里不仅是波司登等龙头品牌的诞生地,还为安踏、Lululemon等国际品牌长期供应高端功能面料;5000多家企业、年产服装超5亿件、“小单快返、柔性定制”成为制造标配;1700多个新势力品牌在线上线下并行奔跑,年市场交易额超2150亿元。

雄鹰线带火的不只是文旅消费,也给常熟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新的灵感与场景。防风透气、耐磨轻便、快干防晒……这些需求原本只是实验室里的设计指标,如今在真实场景里被不断验证。常熟的服装企业依托“小单快返、柔性定制”,能把市场灵感迅速转化为样衣,再滚动放量生产。一条山路,既是游客的路线,也是产业焕新的灵感源。

由此,山路与产线完成了意想不到的汇合:游客的徒步路线,成了产品的开发流水线;山野之间的热度,转化为产业跃升的动能,形成了跨界共融、共创的闭环。

而这,正是常熟“把场景做热,让产业做实”发展思路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常熟持续推动“商贸+文旅”生态融合:虞山、尚湖跑出“雄鹰线”“环湖线”,沙家浜水上运动基地同步起势,配套上再叠加自主品牌与装备租赁;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大会、中国服装大会接力举办,今年还将升级推出“苏州科技时尚周”……更多特色场景、专业赛事、户外营地与装备展销中心会持续上新。

正如常熟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石立秋说:“通过统一外宣与赛事IP、完善骑行驿站与综合服务中心、搭建‘文商体旅’融合平台,我们要把常熟的山水优势转化为‘户外运动经济圈’的持续动能。”

这看似在“做文旅”,实则下了一盘“产城融合”的大棋。前端点燃了消费新热度,后端拉动了制造新迭代,中间更练就了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常熟,正是用这样的巧劲,把山野间的“流量”变成了发展的“增量”,也一步步勾勒出“江南户外运动第一城”的城市轮廓。

可能,这只是常熟全国百强县榜单上进位的诸多答案之一,但却恰好道出了这座城市的巧劲与韧劲 。

人才的温度,撑起发展的高度

如果说产业的马力决定城市能跑多快,那么人才的温度决定城市能走多远。在“冠军组”完成超车的常熟,背后是一套不断打磨的“近悦远来”服务体系:政策不只在文件里,更在每一位来常奋斗者的日常里。

先安家,再安心。来常第一站是“住”。近年来,常熟持续建设与盘活人才住房,累计建成超1万套人才公寓,尽量把“通勤半小时”变成常态;上线“常易居”平台,房源1511套,支持VR看房、在线签约、电子结算,已有2370位人才完成“一站式”入住。对准备扎根的青年,地方拿出真金白银:2024年面向1995位人才发放1%购房补贴共37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叠加“房票”政策,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累计申请已超500人——从“能住”到“敢买”,温度可感。

住得稳,办事还得省心。常熟把“快”做成标准动作:服务分“两端一网”——企业端用“昆承英才伙伴计划·马上办”,人才个人端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尚贤”热线,最终都进入同一套“一单到底、清单办理”机制。人才在平台上提交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绿色通道、政策兑现等事项,系统即受理并派单至专班,节点可追踪、进度可回看;2024年,“尚贤”热线受理1173件,“一站式”累计服务人才2121人次。

通勤有得选,生活有烟火。不少青年在长三角打拼,把家安在常熟。为这份“双城节奏”,城市推出“常来沪往”高铁通勤补贴与定制礼遇卡,压缩跨城时间与现金成本;同时打造 2 个青年人才发展型街区,把办公半径与生活半径柔和衔接——白天高效,夜晚有处去,周末有地方玩。通勤不再是负担,选择因此更坚定;让通勤从“消耗”变成“选择”,让城市从“停留”变成“停驻”。

把这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拼在一起,就能看见常熟的人才方法论:政策的“精度”+服务的“温度”=人才的“黏度”。它不是靠一纸厚厚清单堆出来的,而是靠“能不能当天办结、住得舒不舒服、跨城通勤方不方便、周末有没有地方可去”这些细枝末节托起来的。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表示,常熟将以“先懂你、更懂你”为牵引,完善政策评估与政企才常态化沟通,推进诉求清单化受理、结果闭环化反馈,推动从“一件事”向“一类事”的机制升级,让政策与人才需求同频,让企业与青年人才彼此成就。

把制度做成体验,把体验做成口碑。当这一套形成正循环,人才就不再是“引进来”的客人,而是“留下来”的主人。让人留下来、安心干、干成事,这座江南古城才能在“冠军组”的赛道上,越跑越稳,越跑越快。

山一程,水一程,奋楫扬帆启新程。

虞山之巅的清风,吹过“雄鹰线”的脚步声;昆承湖畔的晨光,映亮了数智化车间的电子眼;沙家浜的芦荡里人潮如织,人才街区里烟火可亲;“常来沪往”的列车穿梭不息,“两端一网”的工单流转不止。

场景做热、产业做实;政策更有精度、服务更有温度,人才因此更有黏度。此次进位,是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检验;稳位加速,是迈向更高能级的时代注脚与城市答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