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
壮士出川三百万,不破倭寇誓不还。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期间,巴蜀子弟用血肉之躯,赢得了“无川不成军”的美誉。我的大爷爷,就是众多抗战老兵的一员,他用铁血经历为我们三兄弟的童年树立起精神丰碑,让我们对军人满怀敬畏与崇拜。
1938年秋,大爷爷被国民党军抓壮丁,踏上出川抗战的征程。当时国家危在旦夕,日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大爷爷和众多川军士兵匆匆离别家乡,投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征途,这一去便是五十余载。
1992年,年过八旬的大爷爷从南京回重庆长寿老家探亲。他右耳戴着助听器,拄着拐杖,腰间挂着收音机,常用放大镜看报。他身上几十处刀疤弹痕清晰可见,勾起了我们对他战斗经历的好奇。整个夏天,我和弟弟们以打扇、搔痒、搓背为“筹码”,哄着大爷爷讲述那段残酷壮烈的抗战岁月。
大爷爷口中的战争,远非当下的电视剧能展现。川军装备极简陋,缺吃少穿,部队虽装备差,大家却有着坚定的报国之心。在日军狂轰滥炸下,许多缺乏训练的士兵甚至还未开一枪,就倒在了阵地上。但每一场战斗,川军将士都毫不退缩,以血战到底的气概诠释着巴蜀子弟的铮铮铁骨,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践行“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大爷爷没进过学堂,却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常蹭听评书,《包公案》《说岳全传》《水浒》等故事,他能讲得绘声绘色。他的这个本领得到连长重视,从此带在身边。大爷爷也视连长为恩人,他说若没有连长护佑,参军第一年的几场大仗,他可能就死于鬼子的炮弹之下。后来连长牺牲了,大爷爷为此伤心落泪了好一阵。大爷爷平时经常讲《说岳全传》给战友们解闷,小有名气。连长牺牲前,向营长说起大爷爷的这个特长,因此又被营长留在身边成了通信兵。几场拉锯战后,部队基层指挥官损失惨重,大爷爷临危受命,从班长到排长,最后当了连长。
回忆起战争的惨烈,大爷爷痛苦不已:“牺牲,牺牲,还是牺牲!那时候打仗要死很多人!”他眼眶湿润,泪水滚落。我们呼喊他,却忘了他右耳失聪。大爷爷回过神来,陡然提高嗓门,用沙哑的声音哼唱:“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
川人行事耿直,守信、重义,无数川军将士如大爷爷一般,在烽火狼烟中,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怀着“还我河山”的信念,不灭倭寇,誓不回川。
抗战结束后,大爷爷加入了人民解放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南京雨花台区邮政局工作,直至退休。
1993年,大爷爷再次回到老家。在他洗澡时,我依旧给他搓背,又看到了那累累伤痕,那是他抗击侵略者获得的最好勋章,镌刻着血战到底的川军魂。大爷爷哼唱的那首《旗正飘飘》,又再次在耳边响起……
(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