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服务强根基 富民兴社见成效


机械化作业让我省农业降本增效,鼓起了农民“钱袋子”。本版图片由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提供

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在农场查看小麦存储情况。

机械化作业,降本增效。

西海新闻记者 马小玮

秋阳高照,金风送爽,岁物丰成的喜悦洒满青海大地。

在全省欢庆农民丰收节之际,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为农服务成绩单:2025年1月至8月,全省供销系统实现销售收入61.27亿元,其中直接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购进的金额达18.67亿元;全省基层社开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测土配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次;全省供销系统通过“832平台”累计实现销售额8.53亿元。

数字背后,是全省供销系统扎实推进“基层社质量提升行动”的坚实步伐,更是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迈出坚实步伐

启动10个基层示范社建设

2024年,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启动“基层社质量提升行动”,按照“梳理认定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谋划建设一批”的思路,科学规划,分层推进。已在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区)启动10个基层示范社建设任务,旨在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带动全系统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提质增效。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工作,支持力度空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等党委政府划拨闲置房产3530平方米,支持资金2739.61万元,用于拓展服务功能、打造供应链及开展产销对接和电商业务,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服务模式

富民兴社见成效

全省供销系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为农服务实效显著增强。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西科基层社,“基层社+村集体经济”捆绑发展模式成效显著。自2019年成立以来,这个基层社累计完成销售总额6697万元,实现利润1318万元,为社员年均分红75万元,探索出了一条富民兴社的新路径。

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供销社、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供销社、海东市乐都区雨润供销社积极探索跨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等初具规模;西宁市湟中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供销社强化县域统筹,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基层社资产、财务、业务、人员等的统一管理。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供销合作社利用820万元供销事务发展专项资金建成3条枸杞锁鲜生产线,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互助县农资公司开展全链条技术服务,与33家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达成互助资金服务意向;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供销社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新建交易服务用房2900平方米,并创新建立“供销社积分超市”,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玉树市甘达供销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甘达粉条、糕点和黑青稞炒面等特色产品,累计分红达612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精准施策发力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与服务能力

立足新起点,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将继续以“基层社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精准施策,全面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统筹规划,严格按照示范社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分期分批推进。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6507万元,重点支持16个基层社经营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确保2024年启动的10个基层示范社于2026年全部建成。对尚未启动的县,特别是基础薄弱的涉农县,于2026年全部启动建设,2028年全部建成达标。

强化政策支持,省级供销事务发展项目资金将重点向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提升倾斜。各级供销社积极争取将基层社建设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年度工作任务和涉农项目规划,努力获得财政、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在土地、财税、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增强造血功能,支持各级社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与基层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社有企业将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日用品配送销售、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产业项目向基层社延伸,提升基层社自身发展能力。

促进多元合作,鼓励基层社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村两委的联合合作,合作共建示范基层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升运营水平,县级供销社加强对基层社的统一管理,探索实行资产管理、网络运营、项目建设、人员调配等一体化运营,培育规模化服务优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基层社运营行为,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全省供销系统将以庆祝农民丰收节为新的起点,凝聚共识,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基层社质量提升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综合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