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上海科创中心能级跃升 2025浦江创新论坛共话科技前沿趋势与合作机遇


◎记者 严曦梦 宋薇萍

9月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以“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为主题,立足上海,辐射全球,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搭建起重要对话平台,共同探讨全球科技前沿趋势与合作机遇。

上万项技术需求发布

作为本届论坛特色服务板块,生命科学成果“转化门诊”区域的气氛热烈。20余位来自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法律和投资领域的专家现场“坐诊”,为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1对1咨询与全流程陪跑服务,帮助科技成果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转化门诊”累计对接项目374个,从中遴选50余项具备商业潜力的成果。目前已有19个项目进入准概念验证阶段,10个项目完成赋权并成立公司,转化合同金额突破3亿元,一批“科技种子”破土而出。

推动“科技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系统性的创新生态支撑。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 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以“以展促需,以需促转,以转促产”为理念,面向全球发布技术需求超10000项,企业投入总额超200亿元,覆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20多个前沿领域。大会同步发布2000个人才需求岗位,集中展示1728项国内外待转化成果、847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以及80多项首发首秀产品和体验场景,全方位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对接平台。

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组委会相关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为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会创新构建“1+3+365”展会对接模式:依托1个InnoMatch供需对接平台实现在线全生态服务,通过3天展览展示与活动推动全球化要素集聚,并实现365天全流程持续对接与服务。

历经5年积淀,InnoMatch平台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品牌。截至目前,大会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1000余项、人才需求35000余项,展示创新产品4080项,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近180亿元,持续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注入新动能。

打造未来产业“风向标”

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的第十八届浦江创新论坛现场,当观众走进论坛展厅,打开专属App扫描特定区域时,一场虚实融合的视觉盛宴:历届浦江创新论坛的核心主题以立体生动的形态悬浮于空间之中,伴随着观众的脚步,这些动态AR内容也会实时变换位置与呈现方式,构筑出一条极具沉浸感的“时光长廊”。

今年,浦江创新论坛也遵循科技办会的精神,联动视辰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视+AR公司”)打造了“基于空间计算的AR技术”创新思想殿堂,以空间计算技术重构论坛互动体验。

“空间互联网未来已来。”视+AR公司副总经理江淑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创新思想殿堂是空间计算技术在高端科技论坛场景中深度应用的重要突破。AR技术正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重要桥梁,在空间计算等技术加持下,移动互联网将逐步向空间互联网迈进。

未来健康、未来信息、未来化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2025浦江创新论坛汇聚45个国家、300余家机构、550余位中外嘉宾,共谋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以脑科学为例,2025浦江创新论坛期间,科学界在上海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发起成立,《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白皮书》发布。

“这项计划由中国科学家率先发起,意义非同寻常。”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工智能领域,它将为脑机接口、物理调控大脑等脑机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演进带来重要启发。

在绿色低碳领域,2026 WIPO GREEN加速项目及绿色技术IP加速营(上海)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期间正式启动。据介绍,作为WIPO发起的全球性绿色技术推广倡议,WIPO GREEN加速项目聚焦城市绿色转型实际需求,2024年底落地上海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切实解决了中心城区电动市政车辆移动充电等多个现实问题,为上海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公开表示,WIPO GREEN将通过技术数据库、加速项目及知识产权服务,助力上海等创新高地推动绿色技术从“论文”走向“市场”,未来还将拓展合作网络、深化在华绿色技术转化工作。

聚焦产业需求,一系列合作在加快落地生根。例如,在论坛期间举行的“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上,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12家研究所代表与长三角国创中心体系内49家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重大项目公司及联创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对接。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公开表示,长三角国创中心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在绿色低碳领域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在这一基础上,双方共同探索能缩短科研成果到现实影响之间路径的合作模式,许多充满前景的项目已经在逐步成型。“今天的研讨将成为一系列务实合作的开始,期待双方进一步依托各自的技术优势与产业资源,加快构建常态化、可持续的中德协同创新机制,共同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高水平、可落地的‘中德方案’。”刘庆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