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早防早治守护认知(图)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70%,近1200万人。60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大约在6%。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短短几年患者记忆缺失、认知功能退化,可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平均病程是8年至10年。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王盼主任医师表示,由于致病机制复杂,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式逆转或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但有充分证据表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病人,经过生活方式优化、药物干预、认知训练以及良好照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记忆力、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让患者尽可能地保持生活能力。去年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和初筛人群干预指导率要达到两个80%。目前我市已将认知功能筛查纳入基层医院老年人健康体检范围,王盼提醒筛查量表阳性的老年人一定要到医院认知障碍门诊或者神经内科做进一步检查。另外,60岁以后应充分重视脑健康体检,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像知晓血压、血糖一样了解自己的记忆和认知状况。

  健忘失语多疑行为异常

  他们是病了不是老糊涂了

  王盼说,阿尔茨海默病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该病是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在脑内异常沉积,引起了神经元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另外,胃肠道炎症、血管性因素、环境污染、家族史等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该病主要症状有健忘,特别容易忘事,刚刚发生的事就忘了;言语障碍,语言表达或交流出现问题,说不清道不明;重复,反复地说同一句话或同一件事;时空错乱,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夏天穿冬天的衣服,把吹风机放冰箱里,熟悉的地方也迷路;行为异常,性格变化显著,暴躁、喜怒无常、无缘无故骂人,焦虑、抑郁、爱哭、自言自语,对以前的爱好丧失兴趣;精神异常,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症状,比如怀疑配偶出轨,怀疑东西被偷,总是说看到或听到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或声音等。

  “以往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衰老的自然表现,随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了解增多,现在很多家庭能够意识到‘他们是病了,不是老糊涂了’。门诊中还有很多病人和家属把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萎缩当成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检查确实有脑萎缩表现,但脑萎缩不一定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王盼说,“脑萎缩是脑组织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非常缓慢的体积缩小,是一种生理现象,就像岁数大了皮肤就会有皱纹一样。阿尔茨海默病的脑萎缩和生理性脑萎缩的萎缩部位和进程均不同。阿尔茨海默病的脑萎缩优先累及与记忆力相关的海马区域,且萎缩进程快;生理性脑萎缩通常表现为全脑弥漫性轻微缩小,没有‘重点受累区域’,且萎缩程度比较轻微、进展速度也非常缓慢。”

  早干预改善病情延缓进展

  常有近期记忆障碍要警惕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记忆下降前的15年至20年,有害的Aβ和Tau蛋白已经开始在大脑内沉积,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出现记忆下降等异常表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轻度痴呆期,是干预、治疗的关键期、黄金期,可有效改善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如果出现记忆明显下降或者其他更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时,脑内病变已经比较严重,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差强人意。遗憾的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患者属于后者,有症状甚至很重才就医。”王盼说。

  王盼介绍,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分为0期至6期,0期无临床症状,仅有先天性基因突变,1期无临床表现,脑内已经有病理蛋白改变,2期通常没有或仅主观感觉轻微记忆力下降,3期是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对日常生活影响比较小,4期至6期对应轻中重度痴呆。医学专家希望患者在2期、3期早期发现,通过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将疾病长期控制在3期、4期即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期。1期、2期通常没有或仅有轻微记忆力下降,患者很难在这个时期接受脑脊液和PET检查。3期、4期的早期患者完全可以在社区筛查、主动就医中实现早发现。情景记忆障碍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早期表现,患者常对近期发生的事记忆有些模糊,且经过提醒也不能想起来。比如“昨天我做什么了”“我上周参加什么重要活动了”。短时间内多次重复一个问题或找不到刚刚放好的东西都属于情景记忆障碍。

  “但这一时期普通人很难确定是不是病状,建议感觉记忆下降,程度比较轻不影响工作生活,可以观察3个月或6个月。如果情况加剧最好及时看医生。如果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变化,则衰老的可能性大一些。家属也可以帮助患者用AD-8(记忆障碍自测表)做初步筛查。”王盼说。

  对因治疗“一滴血”检测AI测评

  诊断治疗筛查进展突飞猛进

  “2024年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治疗、筛查都有了令人兴奋的进展,患者、家属和医生都在期待防治‘拐点’尽快到来。”王盼表示。

  诊断方面,“一滴血”诊断已经成为现实。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通过血液、脑脊液及PET-CT等检查来确诊。但腰穿脑脊液检查有创、PET-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血液检测创伤小、相对便宜,接受度更高。随着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滴血”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已进入临床。今年5月美国FDA正式批准上市首个血液检测产品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适用于55岁及以上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成年患者。

  治疗方面,随着近两年新药上市,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已经从对症治疗进入对因治疗,通过清除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2024年,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对因靶向药仑卡奈单抗在我国上市。今年3月,多奈单抗注射液也在国内正式上市。这两款新药作用靶点不同,有望让更多患者获益。目前,国内外还有其他多靶点创新药物和创新疗法临床试验也取得了令人期待的疗效。“现在很多早期患者对因对症同步治疗,已经显示出良好疗效。”王盼说。

  此外,国内多个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AI智能系统已经上线应用,其筛查符合率与阿尔茨海默病国际通用评分量表相当甚至优于量表。与量表相比,智能系统评测更为客观、评测角度更广泛。

  非药物手段也是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的治疗措施。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认知训练。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医生通常会针对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开展训练,形式包括纸笔游戏、计算机辅助或两者结合,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模式。既可以居家训练,也可以一个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完成训练。此外,经颅磁刺激、电刺激、光照疗法等也可能具有潜在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非药物治疗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宣传。

  规避14种因素降低痴呆风险

  年轻时健康生活年老脑子好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国际权威研究指出有14种危险因素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包括教育水平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抑郁症、缺乏运动、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吸烟、糖尿病、缺乏社交、过量饮酒、头部受伤、空气污染。将这些可控的危险因素按年龄段划分,其中,早年受教育程度较低、中年失聪和晚年吸烟的人,患老年性痴呆症的概率更高。如果很好地预防14种危险因素,能减少45%发生痴呆的风险。另外,老年人经常玩一些益智游戏也可以强化记忆和认知功能。同时,65岁以后要关注记忆减退、判断力下降、性格改变等早期症状,并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

  王盼还提醒市民,并不是只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才会得阿尔茨海默病,也有一部分患者在50多岁甚至更年轻就发病,称之为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但中青年人偶尔忘事儿也不必过度紧张,这种情况大多是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在忘事儿发生比较频繁、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才需要就诊。

  王盼建议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要从年轻时开始。包括坚持运动、规律睡眠、均衡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同时要保持活跃的社交,培养长期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绘画等,还要保护好听力和视力。所有这些方法看起来非常日常,但是只要长期坚持,就可以有效地延缓大脑衰老,能够切实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记者 赵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