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绿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AI系统“小绿斗”在内部开启试运行,将工艺参数、技术流程等核心数据纳入其中,可快速生成定制化环保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基于多年实际业务经验,创新打造的AI智慧环保平台。初期,它类似一个AI语料库,可根据提问智能生成不同工艺方案。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提升其AI能力,积极拓展行业场景应用创新,探索‘人工智能+环保’发展新路径。”绿日环境创始人朱钟霞说。
近年来,绿日环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实现从单一环保技术突破到全链式生态治理服务体系建立,闯出一条环保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技术突围
“打铁还需自身硬。技术过硬、产品过硬,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朱钟霞说,公司成立之初,确定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涵盖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处理,兼做少量土壤修复、废气治理的业务发展模式。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生态处理技术能通过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构建起长效管理机制,支撑水环境可持续改善。
聚焦生态技术研发,绿日环境研发团队历时数年攻关,破解生物膜反应器的稳定与效率等难题,创新推出自主研发的强化耦合反应器(EHR)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朱钟霞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将生物共生理念融入传统生化工艺,利用“植物+微生物”构建生态链,再加上检测仪器、数学模型和过程控制系统,实现高效脱氮除磷、污水除臭和景观改造,使污水处理厂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应用该技术后,污水处理厂变身生态花园。与传统工艺相比,该技术能为项目节省25%至40%的用地面积,降低三分之一运行成本,全面提升治理效益。公司将持续延伸应用场景,拓展至风水塘水环境治理等领域。”朱钟霞说。
技术突围不止于此。绿日环境推出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一体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技术,并在5家企业落地应用,工程投资共节省2276万元,运行费用共节省661万元/年,累计减排COD(化学需氧量)4000余吨/年。
“随着公司快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生态技术快速迭代,都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技术必须时刻保持领先。”朱钟霞说。
绿日环境技术研发负责人袁飞介绍,为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公司搭建起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科技专家工作站,与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并立足“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技术体系,每年将营收的8%投入预备性研发,专注攻克下一代技术突破。
数智升级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公司加快组建专业人才团队,提速相关技术研发步伐,推动AI技术与环保硬件相结合。”袁飞说,2022年,环境智慧运营云平台正式上线,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保一张图和污水处理运营全流程监管,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被动响应的“粗放运营”模式,升级为数据驱动、主动优化的“智慧治污”模式。目前,该平台已成功接入多个污水处理站点。
在绿日环境承接的福建某分布式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中,环境智慧运营云平台实时监控各站点水量、水质及设备状态,有效解决传统治理中站点分散、监管难、响应慢等难题。在运行过程中,平台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工单,运维人员接到后即可远程调试或现场处理,并反馈结果,形成线上闭环管理,全过程留痕可追溯,提升运维效率;同时,平台基于历史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精细化运营。
在打造数字化运维平台的同时,绿日环境着眼硬件创新,推出人工智能采样船、无人清扫,实现水质采集与污染清理自动化,提升环保作业效率与精度。
袁飞介绍,针对传统水质监测过程中,人工划船采样效率低、危险性高、数据离散等问题,人工智能采样船搭载自动导航与多参数监测模块,支持远程操控完成定点采样,并可实时回传数据至云端平台,有效解决人工采样滞后性与覆盖盲区问题。无人清扫机器人则采用折叠式设计,配备视觉识别与机械臂抓取系统,可全天候作业,实现作业全程无人化,大幅减少水面清洁人力成本,解决传统水域保洁的人力依赖高、清洁盲区多、成本攀升等难题。
“人工智能采样船及无人清扫机器人将逐步在环保、水文、水务及水域环卫等领域开展实际应用。”袁飞说。
以创新为引领,绿日环境从仅有3人的初创团队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构建起集“治理+监测+节能”于一体的产品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37项技术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
双向赋能
随着生态治理理念不断发展,传统依靠“卖设备”的单一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为顺应新趋势,公司从‘单点治理’转向‘系统服务’,逐步建立‘前期诊断—工艺包设计—智慧运维—碳资产开发’全链条服务体系。”朱钟霞介绍,去年在广西某产业园项目中,公司创新推出“环保管家”,通过云平台将园区内12家企业的水、气、能等数据打通,形成一体化环保治理模式,助力其整体运营成本下降18%。
技术创新与全链服务双向赋能,增强企业发展韧性。“2020年至2023年,凭借技术实力与稳定服务,公司实现每年30%左右的营收增长。近两年,虽受市场影响,公司年营收仍维持在2亿元至3亿元,呈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朱钟霞说。
近年来,绿日环境稳步踏上国际化发展新征程。“公司已在多个国家开展项目,位于东非的原油外输管道营地水处理项目正在建设中。2024年,公司海外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绿日环境市场部总监康宽华介绍,未来5年,公司将在稳扎国内市场基础上,以“技术输出+轻资产合作”模式,加大海外市场探索力度,积极推动中国环保技术标准出海。
“通过持续深耕生态治理领域,我们深刻感受到,单纯的末端治理始终难以满足未来长远的生态保护需求,必须推动公司业务向‘前端介入’延伸,构建起‘污染治理—节能改造’全周期生态服务链。”朱钟霞说,公司将聚焦新能源等领域,深入生产前端,从流程设计阶段开始,为工厂提供废水处理与余热回收协同方案,并将业务场景拓展至智能建筑低碳改造等领域,助力工厂实现环保与节能深度协同。
同时,绿日环境积极布局“资源回收利用”领域,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资源化技术创新,并计划在农业环保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将养殖、种植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原材料,以实现环保与产业价值双赢。“相关技术正处于验证阶段,预计两年后可推向市场。”朱钟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