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明码标价”变富民资产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3、2、1——成交!”近日,随着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电子竞价锤落下,莲都区小安溪流域河湖生态产品25年开发经营权以7.06亿元成功转让。

  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源交易”,背后是丽水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突破性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水域岸线资源,探索出“保护—开发—反哺”可持续发展闭环,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莲都样本”。

  这场交易的起点,要追溯到去年9月。当时,省水利厅印发《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等实施方案》(浙水法〔2024〕5号),明确将莲都区小安溪流域列为流域单元改革试点。消息传来,莲都区水利局河道管理所所长王根龙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出让,而是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变现’的重大考验。”

  2024年11月,一支由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专家领衔的调研团队走进小安溪。无人机掠过水面,遥感影像覆盖全域,调研组走村入户、踏勘岸线,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摸清流域内水域资源、岸滩资源、水利工程资产、水文化资源及滨水产业的“家底”。

  “我们就像给小安溪‘上户口’,连每处河湾的生态功能、每段岸线的开发潜力都标得清清楚楚。”参与调研的王根龙说,最终形成的《小安溪流域水域岸线资源资产调查报告》,为后续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资源摸清了,如何避免河湖管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莲都区给出的答案是:拿图说话。在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等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莲都区编制《小安溪流域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78公里岸线划分为保护区(7.0%)、保留区(61.7%)和控制利用区(31.3%),明确“哪些区域绝对不能动”“哪些区域可以适度开发”“开发要达到什么生态标准”等。“比如这段滨水景观带,规划里定位为‘生态休闲区’,未来只能发展低扰动的文旅项目。”莲都区水利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谢琴指着规划图解释。

  河湖生态产品如何“明码标价”?根据小安溪流域资源特点,莲都区通过市场调研、成本核算、生态效益评估等多维度测算,构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核算体系,包含3大类(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经济)、7项功能(水资源供给、水安全、水景观等)和17项指标。

  经过测算,小安溪流域重点区域水生态产品年价值约7.92亿元,其中近期可直接交易的生态旅游、水利科普类产品年价值达5124.8万元。参与核算的王根龙说,它让“看不见的生态价值”变成了“看得见的交易筹码”。

  为规范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流程,莲都区印发《河湖生态产品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水域岸线空间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产品培育—价值核算—资产评估—产品交易—收益反哺”全流程管理机制。哪些项目能交易?收益如何分配?生态保护责任谁来担?这些都有清晰答案。“比如收益的30%必须用于流域生态修复,50%用于周边村集体公共事业,20%用于后续产业运营。”谢琴翻着文件解释说,只有制度的红线明确了,企业才敢放心投资、村民才能长久受益。

  去年,莲都区投资1.5亿元,依托小安溪幸福河湖流域打造“生态廊道+文旅节点+智慧管理”的综合项目,让小安溪从“生态资源”变成“富民资产”。

  “这得益于‘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由受让方统筹整合流域内碎片化资源,实施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实现治理保护、运行维护与开发经营有机结合,创新以流域为单元的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市水利局水利资源与运行管理处处长罗俊说。

  “7.06亿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安溪试点的成功,标志着丽水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迈出了关键一步,市水利局已与高校、金融机构建立合作,计划将此次交易经验复制到瓯江支流等其他流域,探索“一河一策”的特色转化路径。

  据《丽水日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