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在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每天晨光熹微时,人们总能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漫步社区,他时而驻足观赏绽放的花朵,时而与居民亲切交谈,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郭老师”。他就是用诗歌温暖社区、以真情服务群众的“最美党员中心户”——郭东辉。
退休前,郭东辉曾在教育战线耕耘数十载,退休后毅然承担起社区福文化研究党支部书记与红诗社社长的重担,将一片热忱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党员没有退休的一天,为人民服务的脚步永远不能停。”这句朴实的话,既是他常挂嘴边的信条,更是他践行至今的初心写照。
每日一诗 浸润民心
每天清晨六点半,多福社区不少居民的手机都会准时响起微信提示音——那是郭东辉发来的“每日一诗”。在他眼中,生活处处皆有诗意:社区绽放的月季花、邻里间亲切的问候、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皆能成为触发诗情的素材。“千福万福汇福门,进出都是多福人;多福人人人福多,顺心事事事心顺。”这首朗朗上口的《汇福门颂》,如今已是多福社区的“标志性诗篇”。“我的创作灵感源于每日观察居民进出社区时洋溢的笑容,我想用诗歌记录这份幸福感,让更多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郭东辉说。福田广场的绿草、千福榜上的家训、孝亲长廊里的故事……社区的一景一物,都被他写入诗中,化作传递温情的文字。
党课育人 诗社聚力
除了诗歌创作,社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更让郭东辉牵挂。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他深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为此,他主动请缨在社区开办青年党课,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让红色思想扎根青少年心中。
郭东辉还牵头成立多福诗社,将诗歌从“个人雅好”变成社区居民的“共同语言”。诗社从最初的七八人,逐步发展为拥有40多名固定会员的社区文化中坚力量。每月的诗社活动日,社区活动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居民们带着自己的作品,一起读诗、品诗、评诗,在交流中增进感情。为了给居民搭建更好的展示平台,郭东辉主动承担主编工作,创办《南歌子・多福诗社快刊》,至今已出版157期,成为居民展示才华、交流心得的重要园地。他还精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南歌子・多福颂》诗集,这本散发墨香的册子,如今已是居民们最珍爱的收藏。
“福颂”传情 惠及邻里
在郭东辉的感召下,社区居民自发组建起40人的“福颂”队伍。每逢佳节,队员们便齐聚社区广场,用深情的朗诵传递家国情怀与社区温暖,让诗歌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连接邻里情感的桥梁、凝聚社区文化认同的纽带。“郭社长带动的不只是读诗写诗的风气,更是热爱生活、共建社区的精神。”诗社成员刘阿姨道出了居民们的心声。如今的多福社区,不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文化”氛围,成为远近闻名的“诗歌社区”“文化福地”。
作为党员中心户,郭东辉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他家的客厅常常变成社区居民的“议事厅”。谁家有矛盾,都会找“郭老师”评理;社区的大事小情,居民们也乐意听听他的建议。“有郭老师在,我们感觉踏实,居民感觉温暖。”社区党委书记评价说。
郭东辉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他那份永不褪色的党员初心,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社区每个角落,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主任记者 梁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