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石金祥
建筑工程作为传统产业,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引入这些技术来提升整体运营水平和管理效能。这一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层面看,推动建筑行业的智慧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与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从行业角度看,智慧化管理能够有效缓解传统建筑管理中信息、协同效率、风险管控等问题,为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基于此,本文将系统分析数字化背景下智慧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旨在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向更加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根据工程类型和企业规模搭建智慧技术落地框架。不同工程类型在技术要求、管理重点和实施难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智慧化管理框架的设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对于技术复杂度高、参与单位多的大型工程,应当从现场施工到全局调度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包括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等;而对于中小型工程,则优先部署材料管理、进度跟踪和质量检测方面的智慧工具,确保有限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在此基础上,设计可扩展、易调整的技术架构,根据工程实际选择性价比高、稳定性好的技术组合,避免盲目追求先进而忽略实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要明确智慧化工具的使用流程和责任分工,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确保智慧化管理框架能够真正落地生效;并定期对智慧化管理框架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其持续符合工程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构建多方主体联动的智慧管理协同创新体系。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以及业主等各方主体各自承担不同职责,但又需要密切配合才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智慧化管理体系应当为这些主体提供高效协同的工作平台,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实时获取项目进展、资源调配和质量安全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自身的工作情况,提高整体决策效率。智慧化管理体系应当记录和留存各方的工作痕迹和决策过程,为后续的责任追溯和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并且还要加强智慧化工具的使用和新流程的适应性培训,组织必要的辅导和演练,提升各方参与协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收集各方对协同体系的使用感受和改进建议,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工作流程,使多方联动更加顺畅高效,从而真正发挥智慧化管理协同创新的优势。
结合典型项目验证智慧管理路径实效。在数字化背景下,建筑工程智慧化管理模式创新需从工地现场的智能化改造入手,在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其运行状态、荷载重量和运行次数,系统会自动报警提示异常情况与风险,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工地四周应当安装高清球机摄像头,自动识别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出现烟火等危险情况,实现全天候的安全监控。这些现场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全部汇聚到一个统一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管理者在办公室就能全面掌握工地的安全、进度、人员、环境等情况。智慧化管理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项目设计阶段,管理者应引入精细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施工人员可以在电脑或移动端上提前对施工方案进行三维模拟,清晰看到管道、桥架等如何排布,提前发现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碰撞冲突,在实际动工前就解决掉这些问题。所有与项目相关的文档、图纸、变更单等都通过云平台与模型构件挂接,相关人员随时可以查阅最新版本,彻底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图纸版本混乱、信息传递慢的问题。这样,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等各方在一个透明、共享的信息环境中工作,极大提升了沟通决策效率,减少了因信息差错导致的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问题的发生。在这一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配套产业园项目提供了案例,其通过落地智慧技术框架与协同体系验证了智慧管理路径的可行性。该项目针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需求搭建涵盖智能仓储、高效转运的智慧技术框架,项目管理者首先部署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依托智能算法实现货物存储、分拣、搬运自动化;运用智能调度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输路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方协同平台,整合铁路局、园区运营、物流企业等主体数据,西安铁路局搭建的智能场站系统,借助物联网与AI技术提升通行效率,集装箱卡车进站流程耗时大幅缩减,2025年以来西安国际港站集装箱卡车进出效率大幅提升,2025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显著增长,切实体现了智慧管理路径的实践价值。
数字化背景下,通过建设基于工程类型与企业规模构建差异化技术框架,并通过多方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可显著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推动建筑行业向精细化、集成化与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持续演进,建筑工程智慧化管理将进一步向全生命周期渗透,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决策与跨系统协同。因此,需重点关注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与数据安全,以构建更加成熟可靠的行业智慧化生态,驱动建筑行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