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韩舒
数字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一种信息传播形态,依托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系统、卫星传输等渠道,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多样化终端设备,将信息与服务传递给用户。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媒体凭借多模态、非线性、交互性特征逐渐成为当前主流传播方式。在此趋势下,传统静态插画形式正在向动态方向跃迁,通过创造性地将艺术性、技术性和传播性相融合,拓展了传统静态插画的表达边界,带给观者沉浸式的情感体验,显著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目前,动态插画在广告设计、品牌传播与交互界面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能。基于此,以动态插画为切入点,立足数字媒体传播环境,深入探讨其创意表达方式,进一步挖掘动态插画未来发展的多元可能性。
趣味性探索,丰富作品表现力。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形态不断丰富,受众审美需求日趋多元。面对复杂多变的传播语境,需要在单一且静止的传统插画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以色彩的鲜活、造型的灵动和叙事的延展丰富视觉层次,从而提升艺术表现力与传播张力。其一,注重造型的多变性。插画师可以通过夸张、变形、拟人化等手法,设计出独特的角色和场景。如日本插画师Misato擅长将常见的甜品与软软萌萌的小动物结合,创作出一些充满创意、魔性又特别治愈的动画。其二,合理运用色彩。在多媒体深度渗透生活的当下,色彩作为动态插画的核心表现元素,不仅强化了视觉表达的感染力,更能够直接引发观众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应利用背景色调或小元素的变化烘托情绪,激发新鲜感与好奇心,从而强化主题表达。例如,插画师Sparrows用缤纷多彩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情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治愈和共鸣,仿佛窥探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状态。
交互性设计,激发用户参与感。交互性是数字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本质属性。传统插画以静态形式存在,观众仅能单向观赏,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插画允许观众通过触控、语音或肢体动作与之直接互动。这种双向交流不仅深化了受众对艺术的沉浸式体验,也极大地提升了其参与感,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可借助触摸屏、体感捕捉、语音识别、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在插画中设置互动装置,让观众通过点击、滑动、声音指令或身体动作参与到插画作品中。例如,绘本《小光的客家龙》运用数字技术设计动态插画AR触发点,观众通过扫码即可查看AR动态插画画面。同时,设计师还可设置分支剧情或可操作角色,使观众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作品发展方向,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与掌控感。比如,日本艺术团队teamLab的展览《呼应的生命》(A Forest Where Gods Live)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或走动来“触发”作品的变化,花朵绽放或蝴蝶飞舞都会因观众的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演变路径。
情绪化表达,强化受众体验感。在算法驱动的数字媒体环境中,受众长期处于信息过载状态,负面新闻、社交焦虑、信息疲劳不断侵蚀着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动态插画作为一种直观且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形式,以流动的视觉韵律和情感化的叙事张力,为数字时代受众提供一种直观的情绪疗愈与压力缓释途径。一方面,设计师可借助柔和的色彩、舒缓的视觉画面营造治愈系氛围。在色彩运用上,选择柔和、温润的色调,给人带来平和与舒缓的心理感受;在画面节奏上,保持流畅与缓慢的运动,使观众在观看中逐渐进入放松状态。另一方面,设计师可贴近日常生活,选取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街道、家庭、自然景观等,将其转化为温暖的动态画面。如美国插画师Rebacca Mock大多围绕所居住的纽约绘制生活图景。她将路上的所见所闻融入创作,打造出一系列展现平淡日常的动态插画,真实之中透着慵懒与闲适,能帮身处高压中的人们放缓脚步,感受生活里的片刻安稳,传递出宁静治愈的力量。
在数字媒体传播环境下,插画的表现形式正由静态逐渐转向动态,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受众审美与传播需求共同推动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表达,动态插画需要在设计中兼顾趣味性的表现力、交互性的参与感以及情绪化的感染力,使插画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视觉的边界,还能在数字传播中呈现更丰富的艺术体验与传播价值。
本文系2024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管理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以商业插画专题创作为例”(项目编号:2024jxgl067)的研究成果;系2023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00 后’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思政与专业双重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23jyxm08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