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陈吕芳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强调思政教育和英语学科知识相结合,助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混合式教学模式则可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等,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在线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保留传统课堂教学交流、互动环节和形式,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便利,英语教师要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性、互动性等优势,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新机遇。
新时代教育改革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而且强调思想品德与素质培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英语课程思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设计,将人文关怀、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感等思政元素注入英语知识与技能教学体系,彰显素质教育理念,助力学生获得广阔、跨学科的视野,提高道德素养。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深度参与社会问题讨论,强化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培育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
助力英语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独特优势的发挥。新时代教育改革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愈加凸显。基于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探究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融合,成为外语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必然趋势。在英语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能够通过跨文化对比和分析教学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别能力、包容能力,这也是思政教育和培育英语人才的重要诉求。而混合式教学模式恰与数字化教育发展现实和趋势相契合,其主张的线下协作与线上自主探索双轨机制,彰显出独特育人优势,在促进学生习得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可通过多模态教育资源浸润培育学生思政观念和文化意识。
多途径发掘思政元素
完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以英语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欧美文化。借助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领略、探索中西方文化特色,教师在讲解西方文化节日、民俗、饮食等内容时,适当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差异性,在文化内容对比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英语教师还应进一步发掘教材资源中涵盖的人文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政元素,结合数字化平台研读英语课程思政内容的现代价值、新表现形式等,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读文学、社会热点、新闻等不同题材形式的英语篇章,赏析英语诗歌内容、梳理英语文化发展历史、了解中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差异的历史渊源、理解中西方社会民生问题、掌握中西方新闻话语表达方式等;发掘不同英语篇章涉及的中西方文明礼仪、诚信、商业文化等知识,培育学生道德素养。借助在线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元化媒介,合理删减或者增补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重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等内容,实现中西方文化内容的有效平衡,基于此辅助学生学习跨文化语言语法、句法运用方式,以及交际技巧等理论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和思政的兴趣,引导其在真实语境中深刻理解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成立英语课程思政教研组,整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与思政文化元素育人优势,精准发掘英语语言与思政文化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编写英语课程思政校本教材,着力培育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的能力,助力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兼顾整体与个性需求
创新多元教学方法
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智能教学实验室等载体,创新情景模拟教学法,营造汉服文化、陶瓷文化、晋商文化、徽商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际场景、商务谈判场景,以及中西方文学典籍翻译交流会场景等,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英语对话活动。据此,不同学校教师可通过线上英语教研社区等智慧教育云平台进行集体教研,共享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成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共建教学案例数据库;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区域经济活动成果、区域之间跨文化交际活动成果等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案例数据库。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英语教师从数据库中筛选案例组织案例教学,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学习实际情况,深入剖析英语语言、思政知识代表的社会意义、文化内涵,提升英语表达个人观点、英语讲述生活和学习故事的能力。尤其应关注整体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结合、统一,借助大数据技术追踪学生个体学习情况,记录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兼顾整个班级学生学习需求、个体学习需求和学术研究需求,合理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灵活组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不同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英语思政学习的阶段性成果、精准分析学生优势,为学生分配适合的角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练习、巩固英语与思政知识,提升学生语感,推进文化素养、思政素养、交际能力内化为学生软实力,彰显思政教学法创新成效。
项目探究式学习赋能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项目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新途径,丰富了学生学习模式,直接助力教师设置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任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教师设置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新质生产力、公益服务等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创新性思维、思政理论知识完成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教师还可将教学项目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生态议题、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部署等设置教学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国际商务谈判、绿色经济发展、职业规划等学习项目,综合体察跨文化交际伦理、绿色发展观、语言输出技巧、职业道德等;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中西方文化认知冲突,在英语实践教学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柔性转化,最大程度规避形式化拼接、机械嫁接形式的英语与思政融合实践教学误区。鉴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以智能技术为载体,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数智技术可以共同赋能英语教学创新发展,需要英语、思政教师不断提升数字化素养,提高数字化胜任力,参与构建仿真英语语言训练系统,将算法伦理进行具象化呈现,使得思政元素更加广泛地渗透到英语学习中,不断推进英语课程思政数智化转型,同时增加自身实践经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在英语课程思政项目学习过程中操作数字工具,提升数字伦理、数据安全意识,感知数字技术运用于学习的人文边界,在实践中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保障项目探究式学习方向正确。
深入运用CIPP评价模式
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CIPP评价模式涵盖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评价四大核心阶段,以教育决策为中心,以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思想,重视诊断性与结果性评价于一体,为教育评价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框架。而英语课程思政评价目标在于推动英语教学质量提升,需要兼顾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应深度应用CIPP评价模式,评价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背景评价阶段,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了解慕课、SPOC等教学资源准备情况,教师教学大纲、课件、教案等的准备情况,教师对“英语+思政”教学本质内涵的理解、课程思政素养情况等;输入评价阶段,聚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是否突出价值引领作用、英语课程思政总目标和单元目标之间是否衔接等问题,评价线上与线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衔接,教学内容发掘是否与目标相契合等;过程评价阶段,教学过程评价涵盖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环节,辐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总结等;结果评价阶段,侧重评价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和影响,涵盖学生英语与思政知识、技能、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评价阶段,皆需兼顾教师和学生主体,教师需发挥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督导作用:在背景评价阶段,教师负责听课、评课,在输入评价阶段,教师负责教学评价量表检测工作,在教学过程评价阶段,教师负责学生学习数据搜集、课后反思等工作,在教学结果评价阶段,教师组织公正透明的期末考试等测试,完善学生学情追踪档案建设。学生则需积极执行各类评价活动,完成教师委派的各类评价任务,构建师生协同评价体系,共同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叠加,而是传统教育与数字教育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完善传统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乃长期、系统工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还需加强英语课程思政学情调研,依据自身资金规划、学生英语水平、思想道德水平、教师数字素养等,构建特色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空间,提高英语与思政融合教学效率。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类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大学英语语法”为例(编号:2024499);教育部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思辨能力与价值引领双维驱动:应用型本科职业外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创新研究(编号:WYJZW-202513487HB)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