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流金时 稔岁欢歌起


9月18日,种植户在十二师五一农场农田里装运南瓜。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9月18日,种植户在十二师五一农场农田里装运南瓜。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9月12日,一师十一团冬枣大棚内,种植户在采摘冬枣。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通讯员 冯斌 摄

9月15日,五师九○团四连文冠果种植基地套种的红薯迎来丰收,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翟霖宇(左)和新疆俏军嫂供应链有限公司红薯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学丽(右)看着出土的红薯喜笑颜开。 白雪 秦桂连 摄

9月11日,十三师淖毛湖农场三连职工正在打包装运晚熟哈密瓜,准备销往疆外。 邱明江 摄

9月11日,七师一三一团职工陈志刚在打捞南美对虾。刘笑天 摄

9月3日,在六师奇台农场职工刘春兰的麦地里,收割机正在采收小麦。手捧金灿灿的小麦,刘春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9月11日,二师二十二团三连晚熟番茄采收正酣,车辆穿梭不停。 焦栋栋 摄

9月15日,十师一八三团湖面上,新疆兆旺农业有限公司捕捞工人展示刚捕捞的螃蟹。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通讯员 曹士叶 摄 9月15日,十师一八三团湖面上,新疆兆旺农业有限公司捕捞工人展示刚捕捞的螃蟹。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通讯员 曹士叶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若冰

金秋时节,天山南北铺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果园里果香沁人、棉田内银海荡漾、虾塘边捕捞正忙、葡萄架下采摘不停……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和喜悦的笑脸。

走进一师六团,连片的果园果香四溢。职工王军正在采摘香妃海棠,这种矮化密植新品种果品让他尝到了“错峰上市、优质优价”的甜头。该团坚持“红黄绿三色搭配、早中晚错期成熟”的发展策略,不仅缓解了果实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更借助“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苹果产业向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迈进。今年,团场新建的果品加工基地预计可加工苹果14万吨,产值将突破8.5亿元。

镜头转向四师六十三团的棉田,朵朵银花缀满枝头,采棉机轰鸣作业,机声阵阵里,一行行棉株迅速被“吞”入机械,摇身变成一个个整齐的棉包。进入9月以来,该团种植的6万多亩棉花迎来丰收。团场通过科技兴农、政策扶持,推广全程机械化采收,不仅提升了采棉质量与效率,还大幅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今年,该团种植棉花面积达6万余亩,预计亩产籽棉460公斤。

走进五师八十一团万亩夏黑葡萄种植基地,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葡萄裹着淡淡的果霜,仿佛给紫珠子撒了层糖粉。目前,八十一团的夏黑葡萄、八十六团的克瑞森葡萄、九○团的蓝宝石葡萄已相继成熟,职工们穿梭在田间,忙着采摘、装运,外地客商也早早赶来洽谈采购,丰收的果实通过冷链物流远销广州、沈阳等地。

在八师石河子总场水产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捕捞、分拣龙虾。这批龙虾仅养殖3个多月,每日出货量已超500公斤。八师石河子市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水产养殖科科长茅渊告诉记者,近期,师市各大水产基地迎来丰收,梭边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水产品销量可观,产品占全疆市场份额的30%。今年,师市水产品总产量有望突破1.5万吨,特色水产养殖正成为职工增收的新引擎。

位于阿尔泰山南麓的十师一八一团,3.86万亩籽用葫芦陆续成熟采收。乳白色的葫芦籽铺满戈壁滩,职工们手持农具翻晒作物。水泥晒场上,前期晾晒完毕的葫芦籽被倒入隆隆作响的清选机,经过清选、称重、打包等一系列工序后,被整齐码放。“团场积极推广籽用葫芦、食葵等高效经济作物,拓宽了我们的增收渠道。今年,我种的籽用葫芦亩产预计超200公斤!”六连职工王星林笑着说。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兵团农业正以多元发展、提质增效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让职工群众在丰收中尝到甜头,在奋斗中见证发展。每一抹丰收图景,既是对辛勤耕耘的回馈,更是兵团农业现代化稳步前行的有力见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