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云南省国资委
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铜矿资源储量丰富,历史上就是中国著名的产铜地之一,储量占国内铜矿资源总储量比重约14%,冶炼产品产量和产值长期处于全国铜行业前列。依托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可观的冶炼规模、充沛的绿色能源以及优越的区位条件,历经多年砥砺奋进,铜产业已然成为云南特色鲜明的优势支柱产业。在此进程中,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愈发显著,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也基本成型。近年来,在、云锡铜业、滇中有色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云南铜产业全力加速转型升级,积极向下游延链补链强链,在绿色发展之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与此同时,云南国资国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为云南铜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转型发展迭代升级跑出“加速度”
2024年,云南铜业旗下的西南铜业在企业转型、迭代升级的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该公司以实施易地搬迁项目为重要契机,积极引入世界一流的工艺技术和先进装备,全力打造“安全、绿色、智能、创新、幸福”的世界一流铜冶炼样板工厂,一举创下智能场景最多、技术装备最强、建投达产最快、生产效率最高、低碳环保最优、综合效益最好的“六个世界之最”,成为行业典范。
与此同时,西南铜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刷新“进度条”:创造了19.5个月的同类项目最短建设工期纪录,实现了轻伤以上事故为零的安全目标,单台(套)设备一次试车成功率以及各工序一次负荷试车成功率均达到100%。2024年4月11日,西南铜业第一批阴极铜主品位高达99.998%,在同行中遥遥领先;8月,阴极铜产量首次突破4万吨,进一步释放了电解产能,创下带负荷试车以来单月产量新高;10月,西南铜业火法系统投料成功,较计划提前41天完成,并且第一炉矿产阳极铜成功产出,2024年累计生产阴极铜达28.5万吨。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云南国资国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西南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生态美”迈向“生态富”,从“绿色颜值”转化为“金色价值”,西南铜业致力于将当下的峰值转化为未来的常量。该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分气预转化制酸工艺,将硫酸工序精心打造成为企业的绿色低碳数智化中心。全厂实行水资源分质处理、分类回用、多级利用,综合运用绿色污水处理技术等多种先进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全力打造“零排放”工厂。此外,该公司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实现废水、废气、废渣、余压、余热、余能等的“吃干榨净”,达成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云南国资国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助力西南铜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从全球首创的选冶联合新工艺到国际领先的铜基材料研发,从科研平台能级的大幅跃升到高端人才集群的蓬勃涌现,中国铜业凭借硬核科技实力不断刷新行业高度。专利申请等多项指标实现“三连增”,取得国际领先成果8项,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荣获行业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全年科技创效超6亿元,为有色金属行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云南国资国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节能降耗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圈”
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云锡铜业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上步伐矫健。
近年来,云锡铜业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牛鼻子”,围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核心领域,加大绿色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力度,全力打造企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圈”。在这一进程中,云南国资国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助力云锡铜业突破技术瓶颈。
云锡铜业智能仓储项目投入使用,成功攻克了厂间转运、物流仓储“无人化”作业以及红外热感自动巡检等关键技术难题,将传统的露天或敞篷仓储模式转变为空间仓储模式,打通了“生产—过程管控—销售业务”的自动化流程,在国内铜冶炼行业率先实现产品库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向“无人铜电解车间”迈进了一大步。
资源综合回收率体现了有色冶炼企业创新能力,云锡铜业铜、银、金冶炼综合回收率稳步提升,炉渣选矿尾渣含铜量、铜冶炼综合回收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仅铜阳极泥提金新工艺及自动化控制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带来80余万元的效益。该公司还联合相关单位首创了铜阳极泥“4N离子识别”提金新技术,实现冶铜过程中黄金生产流程的“一键启动”连续运行,且无钠盐、废气、废水排放,实现废水循环回用。开发的6种稀贵、稀散伴生金属元素综合回收技术,新增产出6种产品,初步形成了铜冶炼副产物多金属回收的格局。
从打造“花园式工厂”到铸造低碳清洁生产企业,云锡铜业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度注入企业发展基因,不断成长为全省健康企业。其热熔硫磺催化合成硫化氢、硫化后液石灰石中和等4套工艺,实现了固废、液废资源化利用,经济账与生态账效益双叠加。企业采用双顶吹炼铜、两转两吸制酸加双氧水尾气脱硫工艺,有效避免了低空污染问题,二氧化硫排放远低于国家指标,在能耗控制、碳排放量控制、冶炼废水深度处理等方面均达到绿色环保企业标准,绿化率达23.48%,硫利用率达到99.5%以上,综合能耗近5年来降幅达48.4%,处于国内铜行业领先水平。云南国资国企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标准,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云锡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延链补链构建差异化发展产业集群
近年来,虽然云南铜矿资源量持续提高,但相较于全国铜产业发展所需,保障能力仍有待加强。加之铜产业下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云南远离终端市场,且自身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下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铜产业深加工产品无法就地消纳。同时,由于下游铜加工行业内卷式竞争加剧,省内企业缺乏投资铜产业深加工产业的动力,铜产业下游压延加工发展不足。在科技创新方面,经过多年来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云南省铜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优势已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铜产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创新平台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创新成果转化不够,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省铜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随着西南铜业搬迁改造、滇中有色再生铜资源循环利用延链补链项目的建成投产,全省铜产业绿色化、集约化优势进一步增强。《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将“有色金属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列为云南的鼓励类产业,通过税收优惠可以适当弥补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同时,铜冶炼及压延加工环节约80%的碳排放来自外购电,云南清洁能源优势带来的碳足迹优势明显,加之周边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电源电网建设方面有着较大的后劲,能够有效拉动用铜需求。所有这些,都彰显出云南省发展铜下游加工产业的比较优势。
下一步,云南国资国企需深度释放自身综合优势:在牢牢巩固现有铜冶炼产能规模领先地位的基础上,深度融合绿色能源禀赋与政策导向红利,聚焦电力电气、新能源汽车、家电制造及机械电子等核心用铜领域精准发力。以昆明为战略核心枢纽,红河、楚雄、玉溪为重点增长极,加速推进冶炼环节智能化升级与绿色转型,同步攻坚下游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协同的铜产业集群,把云南打造成为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新天南铜都。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