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倩 韩轩
昨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举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批批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和闪亮的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为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今年,北京文化论坛首次创新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等重要文化成果,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更好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发布的成果科研分量重、行业价值高、辐射效应大: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等项目创新性突出,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方式,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等项目突破性显著,直面发展瓶颈问题,通过机制和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中国科学院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等项目引领性鲜明,从技术落地和理论创新维度深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权威发布成果
《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
报告分为倡议引领、实践拓展、未来启示三大方面,主要体现新时代中国理念和中外文化交流实践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也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提供“以文明对话破解全球赤字”的中国答案,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
倡议引领部分主要展现融通互鉴的中国理念为中外文化交流指引方向;系统实践部分主要展现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未来启示部分主要展现随着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机制平台渠道日益完善,中外文化交流形态将破圈升维,文化交流效能将全面提升,并将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2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
3 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
4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
5 “240小时过境免签”带火国际文化游
6 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7 “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
8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推动中国诗歌走向世界
9 “全球Z世代逛北京”感受中华文化
10 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专项发布成果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发布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
2 《文明发展论——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研究报告
发布单位:新华社研究院
3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
发布单位: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
4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
发布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5 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
发布单位:中宣部文艺局
6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发布单位:国家图书馆
7 “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
发布单位:中国科协
8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
发布单位:南京大学
集中发布成果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CGTN H5 智能电视落地应用程序
2 《中国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篇》多语种系列图书
3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
4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突破百卷
5 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共和国的脊梁”剧目
6 游戏“影之刃零”
7 “苏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力量
8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9 广电视听丝路·北京—阿拉伯合作行动
10 《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
签约项目
1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国家博物馆应用项目
签约单位:人民网、国家博物馆
2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项目
签约单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席勒研究院
3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项目
签约单位:北京市文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
嘉宾声音
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
让深刻思想与技术创新两翼齐飞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文化和科技相辅相成、双向赋能,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引擎。
从媒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算法推荐、智能创作、虚拟主播等新技术不断重塑媒体生态,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方式和边界。
面对新形势,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只有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主流媒体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制高点。
在技术变革背景下,变的是新闻报道的形式,守的是内容生产这个根本。好作品自带流量、自会发声,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的“硬通货”“稀缺品”。深刻思想与技术创新“两翼齐飞”,才能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有效传播。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
为智能时代人类文明演进提供中国方案
进入智能时代,大量智能企业、数字人、智能机器人将融入我们的生活,人类文明将迎来新的变局和挑战。在人机共生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建立交流互信的契约,关系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影响着新的社会规范与人类文明在未来的走向。
为了回答智能时代文明演化的新命题,应对智能体融入人类社会的安全挑战,我们构建研发了全球首个大型社会模拟器。大型社会模拟器以数字城市与中国特色的数字城市为基座,统摄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多个层级,在教育、康养、交通、应急、政府管理、经济规划等多个领域,以及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方面具备了广泛的应用潜力。大型社会模拟器作为一个社会实验室,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和协商的过程,为跨文明对话提供研究便利。
中华文明在上下五千年中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转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融合,也体现了中华文明高度包容的基本特征,也更接近了未来人机文明演化的趋势。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全球秩序正在重塑,人类文明正在走向新的智能时代。源远流长的古老中华文明,为应对智能时代的文明演化与人机共生关系提供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实践路径,文明融合与复建的范式,也为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演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报记者 蔡代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