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绘就乡村新画卷
——从环县实践看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
陇东报通讯员 杨蕊
秋日的环江两岸,褪去夏日的焦灼,迎来丰收的希望。在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满屋檐,新酿的酱油飘散着醇厚香气,11家特色民宿正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做准备。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正是近年来环县通过生态建设、产业升级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一瞥。
生态优先:从靠天吃饭到绿色发展
“以前都是靠天吃饭,要是雨水好,农民收入还有保障,要是干旱,收成就不好了。”回忆过往,庄子峁生态农庄“七奶奶”陈桂莲感慨地说。
转变始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种植,保护土壤环境。”小南沟乡乡长裴艳介绍道。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当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成效显著。
近年来,环县大力实施“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目前已完成造林绿化19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改良草原36万亩,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产值突破4500万元。
这些生态建设成果在今年的抗旱保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年前半年遭遇干旱、夏粮减产的情况下,通过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群众依然实现了增收保产。
“我们组织群众种植玉米4000多亩,小杂粮等其他作物8000亩,现在秋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毛井镇乔崾岘村党支部书记高生满说。
2019以来,环县建成高标准农田77.48万亩,年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120万亩。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粮食总产量年均保持在42万吨左右。
产业升级:从零星生产到规模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庄子峁生态农庄负责人杨清艳用数据说明了产业发展的成效:“今年以来,我们的酱油做了近2万斤,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农户田间地头的培训达到40期。”
产业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大,更体现在质量提升。通过系统培训,农民掌握了新技能。目前,庄子峁生态农庄的民宿已达到11户,家家户户的小规模养殖和共享菜园也在不断增加,群众的收益越来越好。
据环县农广校统计,今年以来,环县开展种养能人、乡村工匠、直播电商人才培训5期,培训“新农人”473人,培养粉丝千人以上的直播账号73个。全面推广“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联动环州故城、庄子峁生态农庄、关营现代产业园等景点,举办“与辉同行”直播、美食文化周、羊肉啤酒季等文旅活动120多场(次)。
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让农民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向加工、乡村旅游服务等多元业态拓展,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农文旅融合: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业态
在环县,杨胡套子草原旅游文化周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裴艳介绍,通过连续举办这一活动,小南沟乡农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累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150万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杨清艳说:“在农民丰收节和国庆节中秋节期间,我们将推出新一轮的赶大集活动,让周边的产业户加入到庄子峁的平台,进一步助农增收。”
今年,环县全域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390万人,同比增长12.7%,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6.77亿元,同比增长29.29%。
如今,文化、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环县乡村的面貌和农民的心态。小南沟乡天子渠村民汪耀每周都要和村民一起打扫乡村环境卫生。“环境好了,不仅来来往往的游客感觉好了,我们村民也很自豪。”汪耀说。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深层变化。
目前,环县建成旅游专业村12个,农家乐达到286家,民宿床位总数超过2000张。环县创新推出的“我在环县有块地”农耕体验项目,已经发展共享菜园、共享农场68处,吸引城市居民认领土地1300余块。
这种多元路径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和魅力,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创造未来的美好家园。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正在环州大地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