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明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需求。
市南区是青岛重要的中心城区,30平方公里的陆域容纳近50万人,2024年创造出1650亿元GDP,其中第三产业占比约90%,是高度城市化的发展样本。起步较早往往意味着率先碰到问题。作为青岛最早的建成区,市南区较早出现了楼院设施老旧、人口流动频繁、居民诉求纷杂等治理瓶颈。城市治理如同“绣花”,治理问题如同“细丝缠绕”,小则伤了和气,大则影响全局发展,如何能让这些绳结“解扣”,治好中心城区的“城市病”?
自2023年开始,市南区开展“强基层基础 到基层领干 为基层赋能”工程(以下简称“三基”工程),创新“两下两上”工作机制,推动全要素治理资源赋能基层一线,连续三年深化迭代,构建起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上下贯通、同向发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今年7月,市南区召开“三基”工程半年总结部署会,传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基层党组织队伍能力提升、开放式楼院业委会(自管会)全域覆盖、楼宇党建融合共治等六项攻坚行动,推动治理效能再上新台阶。
记者 张晓鹏 青岛报道
通讯员 苑文强 李梅杰
强基固本:
织密治理网 筑牢善治根基
“我们这个院落在伏龙山顶,以前环境脏乱差,出行也不方便;现在好了,有了党组织,有了业委会,引进了物业,整块地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还定期组织服务市集。”谈到开放式楼院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式”的蜕变,江苏路街道伏龙山网格的居民王女士感慨万分。
这是市南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为确保各项工作不打折扣、落实到位,市南区建设上下贯通、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建强组织链条。
全区层面,注重“全域统揽”,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推进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街道层面,注重“统筹协调”,做实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治理“朋友圈”、形成治理“大合力”;社区层面,注重“延伸聚拢”,构建社区党委、驻地单位、居民群众联合参与的社区共建议事会,形成多元共治良性循环;小区(网格)层面,注重“凝聚带动”,推动党组织书记与业委会、自管会主任“一肩挑”,由小区党组织带动业委会(自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发挥小区治理“引擎”作用。
“下楼3分钟就到,老方便了,菜品每天不重样,关键是卫生有保障,午晚饭基本就在这解决了。”家住江西路171号院的辛女士是社区“安心餐厅”的常客,拿上一张助老服务卡,65岁以上老年人即可在家门口享受优惠餐。辛家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于2024年10月实现改造,除了社区食堂,还把手冲咖啡馆、老年大学、托幼中心、舞蹈室等一并嵌入,成为社区居民、周边白领最常来活动场所。
党群服务中心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工作载体,市南区制定专项计划,按批次推动全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将传统“进门办事”的党群服务中心向“嵌入式”党群服务中心转变,加快改进服务功能,让社区拥有“自我造血”能力,更好地引入资源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服务。
人是最核心的治理要素。建强了基层组织和工作阵地,还要有一批过硬的工作队伍。针对社区“带头人”,市南区创新“头雁领航”项目,围绕基层治理中的“疑难杂症”,向外取经、修炼内功,系统提升社区党委书记视野格局和工作水平,目前已举办36期。针对社区工作者,严格落实日常考核、轮岗交流和退出机制,实行“点单式”培训,开设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实用课程,全面提升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
一线领干:
“项目化”推进 凝聚共治合力
居民诉求多元复杂,导致社区工作“边界”模糊、事务繁杂,但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更关键的是“话语权”缺位。市南区针对基层“力不从心”现象,着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形成区级领导、区直部门、街道干部“三级领干”机制,树立“条条围着块块转、机关围着基层转、党员围着群众转”的工作导向。
小北山地块建筑垃圾堆放、住户占地种菜等问题突出,长期影响周边环境。“社区自身资源有限,多亏区里来了‘帮手’,共同解决这个‘老大难’!”金湖路街道徐州路社区党委书记张洧说。在包联区领导的协调推进下,市南区发改局、市南区财政局等单位多次现场办公,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积极争取上级重点项目资金,将闲置20余年的地块成功盘活,建成200余个停车位。
根据“三基”工程要求,每名区级领导包联1-3个社区,实现对50个社区包联全覆盖,定期参加社区联席会。今年,聚焦社区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开放楼院物管覆盖等薄弱环节,区级领导确定了年度领办攻坚项目98项,帮助社区啃下“硬骨头”。除此之外,区级领导每月到包联社区一线办公,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243件。为了提升领干质效,市南区研究制定领干成效“亮绩”机制,由区委书记召集,每半年召开交流会,听取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
银都花园小区建成于1994年,居住人群复杂,业主自住50%,租户将近40%,还有近10%的空置房屋,导致业委会换届选举停滞4年之久,影响小区人居环境。“我们早就想把业委会建起来,但社区党委自身的资源和办法有限,多亏区里下来了‘帮手’。”海口路社区党委书记孙一说。今年,市南区推动区直部门专业干部、职级干部到一线领干,区政府督查专员王春红就是银都花园小区的领干专员,担任业委会换届选举攻坚临时党支部书记。
“王春红主任有经验、有办法,很快就带着我们厘清了攻坚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业主研究不同的动员方案,工作很有成效。”把好了动员关,王春红还带头组建监督小组,确保流程公开通明、有序推进。今年4月,银都花园小区业委会成功换届,迅速理清一批“陈年旧账”,成功申请获批2025年度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不少居民积极参与,化身“小区规划师”,为改造方案建言献策。
像王春红这样的职级干部还有22个,分布在市南区的住宅小区、开放式楼院、重点楼宇领题攻坚。除此之外,每个区直部门与包联社区结对共建,通过“社区点题、部门领题”,确定62个共建项目并进行公示。今年以来,各区直机关党组织累计参加志愿服务1496次,点亮社区“微心愿”494个,解决群众“揪心事”1439件,成为撬动治理资源的“强力杠杆”。
为了让街道社区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市南区还推动街道处级干部延伸工作触角,实现辖区小区、楼院、楼宇(园区)、商圈包联全覆盖,带头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常态化组织各类活动,实现基层治理多点开花。
治理投入:
全要素下沉 激发精治活力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大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个人卫生、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随着冬季来临,一场名为“优质呼吸 幸福人生”的呼吸道疾病秋冬季预防保健讲座走进碧瑶湾小区。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曲益壮为居民普及慢阻肺相关知识,并提供健康指导、免费肺功能检测等服务。今年以来,碧瑶湾小区联合市南区医疗健康集团、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主题健康讲座十余场、巡诊服务112户次。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市南区实施“健康小区”工程,在各街道选取1个人口密度集中小区作为试点,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推出健康讲座巡讲、家庭医生巡诊、专家预约挂号、出院跟进治疗、制定健康档案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改变居民传统就医习惯,形成“健康管理不出小区、小病慢病及康复治疗不出社区”的首诊在基层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家医团队开展健康讲座70余场,摸排居民健康信息2600户,建立健康档案1600余份。
在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会议室,一块巨型显示屏正实时跳动着数据与画面。屏幕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便能快速调取分析各类城市治理数据。“这是我们街道的‘天眼’,所有精细化治理举措都离不开它的支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杜江指着屏幕介绍。
针对老城区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效能滞后等问题,市南区推动数智资源下沉,通过数据共享、技术赋能、场景创新三重路径,打造智慧化街区,提升基层治理的“微精度”和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感”。
除了为居民美好生活赋能,市南区对基层一线干部也分类分级制定赋能方案。2023年以来,市南区陆续出台了队伍建设、薪酬调整、职业晋升、关爱激励等“一揽子”举措,打通“专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居委会主任-事业编制”的成长链条,截至目前,154名网格员转为社区工作者,23名网格员晋升为“三星级”,6名优秀居委会主任选聘事业编,优秀一线工作事迹面向全区宣传表扬,组建“暖南心动力”心理健康辅导团队,基层队伍活力进一步迸发,干事创业状态进一步提振。
如今,行走在市南,一幅幅干净整洁、治理有序、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这画卷,由党建引领的如椽巨笔精心绘就,由全要素资源赋能治理一线强力保障,由50万市南居民的幸福笑容共同构筑,生动诠释着“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奏响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