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肖璐
“人一靠近,垃圾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扔完垃圾还能得积分换生活用品。”9月26日,对前不久投用的全市首个智能垃圾分类服务驿站,赤峰市松山区锡伯印象小区居民王晨连称方便。
生活的便利度是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今年以来,作为全国第四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赤峰市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出发点,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以“有解”思维、“求解”态度积极创新社区治理,逐步提升社区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加快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智能垃圾分类服务驿站,以‘无接触操作+数据化管理’为核心,为居民带来绿色生活新体验。”锡伯印象物业项目经理孙士艳说,居民投入垃圾后,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积分,可以换洗衣粉、可降解垃圾袋等生活物资,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下楼转角就遇见书香,步行百米便可解决早中晚三餐,社区休闲娱乐与各类健康管理串联起居民生活半径……在锡伯印象小区,居民足不出“圈”,“近”可享受各类生活便利。“如今小区配有社区食堂、图书馆、健身房、户外游乐场,小区交付一年半以来,各类服务设施均已投入使用,真正实现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小区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大幅提高,幸福感大幅提升。”赤峰坤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新说道。
在红山区西屯街道,一场“畅通渠道听民意,托起幸福夕阳红”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活动顺利开展。针对老年人目前居住状况、家庭成员情况、养老服务供给和在助医、助急、助餐等方面需求进行意见征集。“共入户走访调查老年群体家庭641户,填写纸质问卷767份,线上问卷208份。 调查结果显示,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即专业服务需求多,养老机构少;上门服务需求多,资源调配少;休闲娱乐需求多,基础设施少。”西屯街道社会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宝玉说。
为有序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红山区构建“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坚持“因地制宜、一圈一策”,出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圈层功能、资源配置、要素保障及发展方向,为建设绘就路线图。通过采取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推动便民服务资源精准投放,推动生活服务业提质扩容。
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一刻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幸福刻度。截至目前,赤峰市43个试点圈覆盖135个社区,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菜店)、生鲜超市等基本保障类商业网点数量达1251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托育机构(含托育点)、儿童娱乐中心等品质提升类商业网点数量达7922个,服务居民超70万人次。1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在为赤峰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