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新华社记者 李鹏翔 魏弘毅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6日在湖北武汉发布《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来长江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提炼了新时代长江治理的科学方略与世界意义,阐释了基于共享和尊重的东方治水智慧,展现了中国在江河治理领域的宝贵经验与独特贡献。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新时代以来,沿江地区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开展长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今日长江两岸,生态向好,发展向新,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气象万千的长江,是中国治水理念与方式的体现,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的治江实践,为世界树立了江河生态治理的样板。在继承传统治水智慧与历代治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现了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从岸线整治、排污口溯源、污水治理,到长江“十年禁渔”;从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到跨省域跨部门协作,实现科技赋能、法治护航……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形成了跨越要素界限、区域界限的系统化、全域化治理思路。新的治理实践摆脱了传统流域治理中的孤立和零散,转向全方位、全链条的系统性治理,为应对大河流域环境复杂性、多样性、跨界性提供了新的参考。
中国的治江实践,为世界贡献了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长江经济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沿江11省市重点产业有机互融,打造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在长江流域的发展路径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被打破,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从“二元对立”变为“辩证统一”,发展的时空观从“一时一地”转向“长远着笔”。这一路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的具象化体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借鉴。
中国的治江实践,为各国提供了大河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新方案。长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如今,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多元融合,不断发展的长江文明培育和涵养着全新的江河文明形态。如今行走长江两岸,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传统文化从“活”到“火”,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长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以长江为依托,中国近年来积极关注大河流域文化研究保护,举办大河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活动,助力世界大河文明和治理经验的交流互鉴。
长江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是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答卷。长江的故事,正在成为世界聆听东方、理解中国的绿色注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实践,正在从长江走向世界、启迪未来。
(新华社武汉9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