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文博系统坚持用活革命文物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一系列抗战主题展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9月中旬,各地依托纪念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推出主题展览逾千个,形成“部门统筹、省域联动、社会呼应”的展陈矩阵,让抗战物证更好的绽放时代光彩。
三部门联合推介,系统构建“一盘棋”格局
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延伸至我国港澳地区,实现抗战文物资源跨域整合、叙事协同,彰显主题展览的权威性与引领性。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全景式呈现中国人民抗战光辉历程;“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九一八历史陈列”以文物档案为铁证发声;“八路军抗战史陈列”“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台儿庄大战史料展”还原经典战役;“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飞虎队——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常设展览”“中国远征军主题展”再现悲壮岁月;“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热血沃东南——浙江抗战的烽火岁月”“万众一心 维护和平——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览”见证同仇敌忾……
这些展览以十四年抗战史为轴,聚焦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延安十三年、东北抗联、飞虎队、华侨援华、交通线斗争、故宫文物南迁等多维主题,构建“国家叙事+地方记忆+国际视角”的多维度表达体系,实现宏观史事与微观史证的有机统一。
同时,各地积极响应,依托抗战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推出丰富多样的专题展,构成全面而庞大的展览矩阵。既有对宏大历史的深刻叙事,也有对微观个体记忆的细腻呈现,构建起多层次、多视角的抗战历史表达体系。
展览呈现五大亮点,多维阐释抗战历史
陈列展览是抗战遗址和纪念场馆讲好抗战故事、发挥教育功能的基本形式。今年抗战主题展览呈现出“多维叙事、以物证史、创新表达、注重首展、集聚效应”的鲜明特征。
多维叙事,全景呈现。打破传统单一视角,多维复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全面呈现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既有传统的文物陈列,也有逼真的场景再现;既有全国范围的宏大叙事,也有地方军民的抗战故事,更有国际视角的侧面印证。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用700余件(套)实物与照片“讲述”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广西柳州市军事博物园内飞虎队常设展览记录了中国和美国军民并肩作战的烽火岁月。
以物证史,实物发声。以物叙事、以物释史,是抗战展览展陈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一张泛黄的手稿、一件破旧的棉衣、一块残缺的瓷片、一段黑白的影像,一件件展品勾勒出这段艰难的抗争历史,让历史愈加清晰、不容质疑。在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展览馆展出的“文物里的抗战故事”中,以80件(套)反映抗战峥嵘岁月的文物为主体,串联起80个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
创新表达,重视体验。为进一步提升抗战文物的展陈水平,各地文博机构深耕内容建设,注重方式创新,许多展览融合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提升观展体验,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如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使用真实白桦树、植被标本,还原东北林区环境,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中的文学智能体为观众带来AI与文学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展体验。部分纪念馆也将常设展览进行全面改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注重首展,突出新品。多家纪念馆致力于挖掘未曾公开的文物史料,将新近征集、修复及研究的成果首次向公众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展览的历史厚度和吸引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展出1936年8月11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部警务司的关于赵一曼的报告;上海市档案馆首次公布1944年新华社报道的《敌人口中的八路军、新四军与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首次展出的1940年《黄河大合唱》油印本歌单,从不同维度丰富了抗战的历史叙事。这些“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为抗战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强化了展览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集聚效应,节点强化。在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推展,如7月7日、8月15日、9月3日、9月18日前后,全国多地同步推出展览,形成声势浩大的纪念氛围。众多展览形成集聚效应,更多观众走进抗战纪念场馆、走近抗战文物、感悟抗战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月15日单日接待2.3万人次;截至9月18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总参观人数突破80万人次;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自8月15日陆续推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等4个专题展览,截至9月19日,参观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次。
联展巡展激活资源,教育功能全域延伸
除了固定展陈,众多的联展、巡展也成为今年纪念活动的一大特色。联展与巡展,突破了单一的馆藏局限,让各馆珍藏的文物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全方位、多角度向观众呈现抗战史实。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相继展出,四省首次以同一主题、同一叙事、同一节奏,把原本分散的千余件革命文物汇聚在一起,宛如一条奔腾的红色河流,让观众在“山河”的意象中,更具象地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携手守护和平的力量。
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的“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创新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线下展览+线上云展”的形式,涵盖13个地市和30余家单位。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展现形式,拓展了红色教育的时空边界,充分发挥了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
各地通过联展与巡展机制,不仅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构建,更将教育功能延伸至基层和边疆,使抗战历史研究与社会教育实践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为今后革命文物展示传播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宏大历史叙事进入公众视野开辟了新路径。
观众反响热烈,抗战精神直抵人心
展览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观众反馈得以充分体现,许多观众在留言簿留下情真意切的文字。
北京、江苏、陕西等地将抗战主题展览列为“开学第一课”,引导广大青少年知史爱国、知史爱党。同学们认真参观各文博场馆,深入了解抗战历史,被抗战精神深深触动。他们感慨:“正是有了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曾经,在国家危亡之际,海外华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在全球多地发起大规模支援祖国的行动。如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留言簿上,海外游子以诗明志:“天涯万里同明月,不改游子赤子心。”
抗战主题展览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们以物述史、以情动人,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持续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通过系统化策划、创新性表达、广泛化参与,让抗战历史的公众认知与情感共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深厚的精神力量。
(严小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