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当前正值毒蘑菇中毒高发期,“小叶医探”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了解到,近3个月,全省因食用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居各类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首位。
省疾控专家介绍,并不是只有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有些毒蘑菇一旦误食病死率极高,远离才能保平安。
“素颜”也能致命
亚稀褶红菇、大青褶伞是我省最常见的毒蘑菇品种。它们外表都很普通,并没有绚丽的颜色,常混在草地、菜地边、绿化带里,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实际上威力不小。
其中,亚稀褶红菇是我国“南方第二致命”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仅为10分钟-2小时,发病后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并伴有乏力感。
当大量摄入或没有及时治疗,毒素会快速攻击肌肉与肾脏,患者在24小时后就可能出现全身乏力、肌肉剧痛,尿液呈酱油色等症状,继而肾功能急剧衰竭,最终引发心脏、肺等多器官功能连锁衰竭,病死率极高。
防中毒做到“三不要”
许多人在野外捡拾到来历不明的蘑菇后,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熟透了或少吃点就没事。其实,毒蘑菇的毒性远超想象,有时1颗小蘑菇吃了后也可能发病。同时,绝大多数毒素都耐高温,即使煮沸数小时仍可能残留毒性。
专家表示,预防毒蘑菇中毒需要做到“三不要”——不采、不买、不吃。首先,野蘑菇有没有毒,非专业人士很难准确分辨。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手,再“朴实无华”的野蘑菇也别采。
路边摊、流动商贩售卖的野蘑菇,再便宜也别买。更不能相信所谓“绝对安全”的口头承诺,其中可能潜藏来源不明的“毒队友”,1颗小蘑菇就能颠覆所有保证。
最后,千万别拿生命试运气。不要认为“少量试试没问题”,一旦中毒后ICU都可能救不回。
就医别忘带“罪证”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毒蘑菇,千万别硬扛。专家表示,中毒后的及时自救与送医很关键。
在误食野蘑菇后身体不适但意识尚且清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或手指轻触舌根催吐,尽早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吸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抽搐,千万不能再强行催吐,以免造成窒息或进一步伤害。
专家表示,一旦发现中毒,无论症状轻重都必须立即前往医院。不要以为只是暂时轻微恶心就掉以轻心,毒蘑菇中毒初期症状可能较为轻微,但随后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在前往医院前,最好可以用塑料袋密封好剩余蘑菇一同携带送医。若无实物,也可以提供清晰的野蘑菇照片,能够展现蘑菇的整体外观、菌褶细节与生长环境。这些“罪证”能帮医生快速锁定毒蘑菇种类,精准用药,大幅提升救治成功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