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主动脉”,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引擎”。记者从南昌市商务局获悉,今年1至8月,南昌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47.72亿元,同比增长8.7%,进出口总量稳居全省首位。
在全球经贸环境复杂严峻的当下,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是南昌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窗口”与外向型经济“桥头堡”的责任担当,更彰显出一座城市在风浪中锚定“促稳提质”、以创新破局的战略定力。南昌以对外开放的广度拓展外贸发展的空间,以外贸增长的实效检验对外开放的深度,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激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内陆城市探索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鲜活样本。
以“走出去”的主动,破“需求弱”的困局
面对全球市场需求收缩的挑战,南昌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以 “组团参展”为抓手,将展会平台转化为产业对接的“桥梁”、品牌出海的“跳板”,在主动求变中开拓新空间。
在数字贸易赛道,9月25日至29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南昌8家数字贸易企业与我省企业共同构建“科技硬核——文化软韵——服务生态”矩阵,绝非简单的企业参展,而是城市数字产业实力的集体亮相。的有色金属智能装备、江西联通的数智应用案例,背后是南昌锚定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让“南昌智造”在全球数字贸易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科骏实业负责人表示:“作为连续6年上榜中国VR50强企业,我们此次带来的桌面级虚拟全息交互一体机等产品,吸引了不少海外机构关注,也与一些潜在合作伙伴建立了联系,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VR技术在海外市场的应用前景。”
“好恰,真好恰!”9月10日至14日,首钢园区内,以“数智领航 服贸焕新”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这里举行,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尝完“江西小炒”后,用刚学会的南昌话连连称赞。来自北京的游客丁雨欣一边品尝南昌米粉,一边感叹:“一个字‘辣’,两个字‘过瘾’,三个字‘还想来’。”各国食客为南昌味道“点赞”已超越美食本身,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载体。这种“产业+文化”的模式,打破了外贸“重产品、轻体验”的传统思维,让贸易往来更具温度,也为内陆城市挖掘“非传统外贸优势”提供了启示。
南昌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具体实践 ——通过展会搭建对外开放的“前沿触点”,让本土企业与全球市场直接对话,为外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与合作机遇。
在针纺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南昌的“展会策略”更显精准。从5月“广交会”上达成7000万元意向订单,到9月巴黎服装展上15家企业与欧洲采购商深度对接,南昌深知:传统产业只要找准全球市场需求痛点,就能焕发新活力。“南昌针织服装产业生产能力强,产品适销海外市场,能满足海外目标市场多元化需求。”中美商业发展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Vlady Cornateanu在“广交会”与针纺龙头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接时表示。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抱团,既降低了中小企业“出海”成本,又以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了国际议价权,这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同,正是南昌稳外贸的关键所在。
以“硬通道”的畅通,强“产业链”的韧性
如果说组团参展是“拓市场”的前端发力,那么口岸建设就是“保畅通”的后端支撑。外贸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更取决于物流效率与成本控制。为此,南昌构建“陆海空”立体物流网络,以口岸开放的“硬实力”,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根基”,这是对“内陆城市同样能打造开放高地”的有力映证。
9月10日,国产民机C909首条地区航线“南昌——澳门”开通。这不仅是一条航线的落地,更是南昌以“航空枢纽”链接全球的战略布局。
东航江西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航线开通后,南昌与澳门之间的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我们也在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优化航班服务,为‘南昌造’出海提供更便捷的航空通道。”1小时45分钟的航程,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为内陆城市依托航空口岸打造“临空经济”提供了范例。
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 “门户枢纽”,其畅通程度直接决定外贸的“生命线”——南昌通过升级口岸设施、优化物流网络,以对外开放的“硬件升级”破解内陆城市外贸物流瓶颈,为外贸发展筑牢“通道基石”。
今年上半年,南昌国际陆港累计发运外贸班列1001列,首趟至秘鲁钱凯港班列缩短南美运输时间12天,通关效率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 20%——这些数据背后,是南昌对“多式联运”体系的深度构建,更是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的生动实践。中国铁路南昌局的调度优化、省市县商务部门的政策扶持、陆港企业的货源拓展,形成了 “稳通道、优服务、拓网络”的合力。“没有跨部门、跨区域的紧密协作,就没有班列的持续增长。”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缪作磊坦言,正是这种“政企联动、内外协同”的机制,让南昌国际陆港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了发展韧性。
“不是沿海、胜似沿海”的物流优势,让“南昌造”产品能够更具竞争力地走向全球。
洪观新闻记者 黄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