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虽然家家脱了贫,可陕西旬阳城关镇晏坪村党支部书记薛建波却总觉得缺了点啥。
缺了点啥?
不知和乡亲们碰头打脸了多少回,薛建波终于找到了答案:“缺一道光!村民的眼睛里,缺一道光!”
旬阳是劳务输出大市,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晏坪村也不例外,常年住在村上的有2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0多位。这些年,老人不再为吃喝发愁,可是没事做,打不起精神……
“老人,最怕闲得慌,脱离社会!”薛建波向记者感慨。
党支部发动村里那些在外营商的能人成立了“守望大山”公益组织,为老人献爱心。
让薛建波没有想到的是,捐款捐物,有些老人并不领情。
有一次,薛建波上门送爱心,可那位老人死活就是不肯接受他带来的钱物,说,自己吃喝不愁,凭啥接受捐助。
双方僵持不下。看到老人院里跑来跑去的鸡,薛建波灵机一动,提出出钱买老人家的鸡蛋。老人一听,眼里一下子有了光,一口答应下来。
受这件事启发,村党支部开启了“以买代捐”的新模式:通过爱心认购,由捐赠者出资为村里老人赠送鸡苗,老人把鸡养大后,再把鸡蛋卖给捐赠者。
号准了“脉”,村里户户都养起了鸡。村党支部举一反三,不仅回购鸡蛋,还回购贝贝南瓜、甜玉米、四季豆、豇豆……
在晏坪村采访时,记者来到了邹定芝婆婆家。
邹婆婆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她兴奋地带着我们在院子里“参观”。
“以前也都在院子里种些菜,不过,那都是给自己吃的,吃多少就种多少,也懒得拾掇。后来,村里做工作,说菜如果吃不完,可以卖,村里有人收。这就得上点心啦。没事养养鸡、种种菜,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挣钱。”我们发现,说这些话时,老人眼里确实有一道光。
(本报记者 贾月洋 张哲浩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