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昆明市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号角下,全市工业经济“主引擎”作用显著增强,正以稳中有进的态势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数据显示,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分别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全国0.5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速贡献率达48.6%,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核心支撑地位愈发稳固。
这一亮眼表现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昆明工业基础的持续夯实。2024年,昆明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2.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20年的0.9%跃升至7%,对全省贡献率更是从9.5%飙升至59.4%,工业已成为昆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与“”。
产业转型升级破局
在嵩明县杨林经开区,云南龙马机械装备高端精密铸件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施工正酣,这个总投资22.6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万吨高端精密铸件的生产能力,精准配套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有望成为西南一流、全国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示范基地,预计年产值达22亿元、年税收6000万元,新增就业1000人。
该项目的落地发展,是昆明以“4+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飞跃的具体体现。今年上半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产业增长81.3%,表现抢眼。目前,安宁、阳宗海等地已形成千亿级冶金产业集群;石油化工跻身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烟草及配套产业持续巩固市场优势,非烟轻工业中“昆明鲜花饼”成功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名单,特色消费品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兴产业成为增长的核心。今年1—8 月,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拉动增长1.3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其中,生物医药领域捷报频传。作为云南首个重组疫苗项目,在滇中新区建成符合国际GMP标准的HPV疫苗生产基地,设计年产三价疫苗1000万剂、九价疫苗3000万剂。今年4月,其三价HPV疫苗上市许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我们将通过国产化降低成本,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康乐卫士(昆明)副总经理张瑞霞的话,彰显着昆明生物医药产业的民生价值与发展潜力。
昆明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昆明高新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稀贵金属、生物医药),建成全球首座中医药健康品“灯塔工厂”,实现云南零的突破……昆明产业升级的“含金量”仍在持续提升。
企业培育提质增效
企业兴则产业兴。近年来,昆明以优质服务与政策红利为抓手,推动工业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294户,创历史新高;今年前8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
“十四五”以来,培育成果更为丰硕。2024年规上企业较2020年净增307户,占全省23%,涌现出9户百亿级、8户五十亿级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梯队加速形成,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52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6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均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2024年,昆明在西部地区率先出台《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配套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19条具体措施降低企业税费、用地、用能等成本,明确政府服务职责与权益保护机制。
在一系列政策落地的同时,昆明还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梳理亿元以上项目堵点卡点,按月调度未开工、未入库、进度滞后项目“三张清单”,用高效的服务让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昆明生产基地从首次接洽到落地建设仅用3个多月,实现“拿地即开工”。东鹏饮料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将打造西南区域总部中心和智能化、现代化的绿色工厂。”云南裕能二期项目计划投资80亿元,在市级部门的精准支持下,2024年四季度已有磷酸锰铁锂产线投产,2025年2月两条核心生产线正式运营,预计年底全面达产,届时磷酸铁锂总产能将跃居全国首位。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着眼未来,昆明将聚焦“三大经济”谋划新增长极,依托资源经济壮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借助口岸经济打造面向两亚信息大通道,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立足园区经济盘活低效用地,推进“园中园”建设,招引绿色集约、高端高效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园上楼”,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杨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