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的回响:秦安哇呜


泥土里的回响:秦安哇呜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远古时期,哇呜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传递信息、娱己娱人的重要工具,广泛流传在各个部落之间。随着烧陶制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哇呜日渐成型、成音、成器,在秦安和周围地区伴随着俗世生活悄然传布。时光荏苒间,呜呜哇哇中,秦安民间更多将这种天籁之物称之为“命官”。在秦安,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即孩子长到两岁时,大人都会带孩子去寺庙里吹哇呜,以此来祈求往后余生平安吉祥。哇呜,由此也成为一种福禄寿的吉祥之物。

  秦安是中国最早出现陶器的地方之一。作为泥哨出土地之一的秦安大地湾遗址,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其中以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最具代表性,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装饰以雕塑和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远古艺术品。由之脱胎而来的秦安哇呜,则结合了原始陶器和人头瓶的造型,经过传承与创新,成为一种新的乐器,其所吹之音更是悦耳动听,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哇呜作为闭口吹奏乐器,其音色朴拙、抱素。这种来自泥土的回响,是乐器中最接近天籁之音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却因为发音单调,不能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且外形粗粝,所以一直以原生态的方式存活在秦安民间。

  肖峰、王建云、邵爱莲、王占云团队,作为一个热爱传统器乐演奏的团队,在十余年不断地传承、探索、创新和制作中,于单孔哇呜的基础之上,研制出了ACGF6孔、10孔等调式的各种大地湾人头瓶形哇呜,音域可达两个八度。由此,秦安哇呜在音色、音准、音调方面臻于完美,其音色更加饱满、厚重,极富魅力。

  来自广西奉献天水的音乐人肖峰,是天水市民族吹管乐协会会长,从事民族吹管乐教学工作五十余年。在他看来,原来的秦安哇呜粗犷、朴拙,在传递音乐情绪,尤其是在演奏静穆、悠扬的祭祀音乐时局限性很大。新改良后的哇呜,既能体现传统秦安哇呜古朴浑厚的音质,又达到了现代器乐的规定和要求;既能单独吹奏出传统音乐,也能与现代音乐和鸣。而对故土秦安传统文化一直保持敬畏之心的王占云,在制琴之余,灵思突现,将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与原有的秦安哇呜外形紧密结合,不但让改良后的哇呜既美观又实用,还丰富了陶制乐器的品种。王建云和邵爱莲,一个是高级陶艺教师,一个是擅长民族吹管乐器的吹奏者、舞蹈编导,在他们的强强联合下,秦安哇呜才有了融合创新,而这一传统乐器也才得以从民间走向绚烂的舞台,于古朴中演绎出精妙的天籁之音。

  看着一张张繁复、精妙的设计图纸,听着一段段久远、苍辽的哇呜之声,我们才能够深刻感受到秦安哇呜经过改良、蜕变之后的“重生”魅力。低沉优美的音色,古香古色的外形,乡愁般浸心的滋味,撩人的风情,仿佛时光重现,让我们又回到了辽远的远古时代。难怪乎这种易于演奏、便于携带的哇呜推陈出新后,深受音乐人及民乐爱好者的青睐。

  秦安哇呜的土质,来自地表一米以下无污染的生土,以3份黄黏土和1份高岭土混合,加水研磨成为泥浆。经过真空抽泥机去掉多余的水分,泥料被切割成小块放入炼泥机中炼制。之后,再用油纸密封包装、醒泥,静至半月以上。然后是压胚,将泥巴压制成哇呜的毛胚。待毛胚阴干、修整后,才能开哨口、定调、调校音高。最后才是画胚、烧制。由此,一件精美的秦安哇呜乐器才算成型成器。

  秦安哇呜的烧制,是在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调试中才始见天日的,包含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所以一经成功就申请了国家专利,且在2018年被列入天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抔黄土,造人养人。因着对制陶技艺不遗余力的坚守和传承,秦安哇呜在清末民初第一代传人雷大火的手里就有了雏形。这位一生从事制陶、烧陶的陶工,将他一辈子的烧制技艺传于仁心宅厚的王守仁。为了生活,王守仁一生也是以制陶、烧陶为业,秦安人称“烧窑的”。也许是初心所致,他在不间断的烧制人生里,将自己所有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肖峰、王建云、邵爱莲和王占云。时代所幸,人事所幸,在传统文化日益重视、活跃、发展的今天,秦安哇呜也有了200多名第四代传承人。

  如今,经过传承和推广,秦安哇呜已在历次公祭伏羲大典、女娲祭典、佳节晚会中登场亮相,音达天籁。在肖峰等人的努力下,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进社区、进校园,并成为天水市民族吹管乐协会和天水老年大学的特色专业课程。

  秦安哇呜不仅饱含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今人的思维创新,更是古代文化传承与历代创新发展而成的陶制乐器。其主要分布流传于秦安县及周边的清水县、张家川县和陇东南地区,在中国中东部也偶有出现。现如今,经过不断改良,秦安哇呜已大放异彩,和唢呐、古琴、洞箫一起合奏和鸣,为新时代美好的生活而歌而颂。

  2019年,秦安哇呜伴模《国色天香旗袍秀》在中俄韩三国文化艺术节上荣获“橄榄枝国际金奖”。2021年,秦安哇呜齐奏《娲乡春柳》在厦门文化艺术旅游节上荣获一等奖。不同演出场合中吹奏的新编曲《青青菩提树》《黄河水车》《大地湾的回声》等节目,以地域特色鲜明而广为人知,成为了为时代放歌、为时代留声的佳作。

  “埙篪鸣自合,金石莹逾新。”因为有了哇呜,平凡而简约的俗世生活就有了一份喜色,也就有了更多的念想和期盼。从远古而来,向未来而去,我们相信,秦安哇呜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引吭高歌,翩翩而行。

  《礼记》记述,伏羲氏“作琴瑟以为乐”,琴瑟之余,又用陶泥烧制陶埙。陶埙,跨越时空,在秦安大地湾遗址中以犬形泥哨的方式破土而出,一鸣惊人。也许是因着这种历史的机缘巧合,来自泥土的陶埙在秦安民间一直“呜呜哇哇”地吹响着,当地人称之为“哇呜”。如是,这种源于泥土、敬颂自然的天籁之音,伴随着岁月的烟尘在成纪大地广为传颂。

责任编辑:樊醒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