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桦加沙”:最硬核的科技 最柔软的人心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评论员 王春华

台风“桦加沙”来袭前,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深圳?深圳是不可能停工的!”然而,当这场号称“30年最强”的台风真正兵临城下时,人们看到的不是硬扛,而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防灾智慧展示。

“桦加沙”在广东近岸移动的19小时里,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围剿”。气象专家形容,就像给台风设置了“减速带”:大陆架浅海让它“吃不饱”,陆地摩擦让它“跑不动”,北方南下的干冷空气更是直接切断了它的“水汽命脉”。而这出“三重暴击”的大戏,早就已经被超级计算机精准预测。超强台风登陆前77小时维持巅峰,最终以13级强度擦肩而过,广东不仅没乱,而且很稳。

台风还没来,深圳的两万棵树已经被“理发”,13万棵树被“五花大绑”,麦当劳叔叔也被绑成了“粽子”,垃圾桶集体“放倒”,就连商户都自发为玻璃门贴上防爆膜。这些有几分滑稽的画面,实则是城市安全防线的生动注脚。

当周边城市纷纷按下“暂停键”,深圳却在上演一场精准的“节奏控制”:9月23日下午2:00宣布停工;晚上6:00地铁还在跑,就为了把200万打工人安全送回家;晚上8:00全市公交系统还在“查漏补缺”。这种“渐进式停摆”背后,让我们读懂的,是一座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艺术与动人的城市温度。

9月24日凌晨3:00,风速180公里/小时,无人机编队在暴雨中穿行,实时传回的画面在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路面的树木倒塌,几分钟就有激光清障炮到场进行精准切割。更有机动灵活的“两栖救护车”在积水区跋涉。正是这些在风雨中穿梭的“未来装备”,共同构成了广东应对这场天灾的硬核防线。

狂风暴雨中,深圳1.5万名应急人员通宵未眠,82支救援队雨中待命,设置了865个“避难所”——有24小时热水、有女性专区、有儿童乐园……一个外卖小哥,把流浪猫一只只抱进地下车库。

30万人大转移,零伤亡;100万瓶免费水,无哄抢;近2000万人的城市,一夜静默,又一夜重启。

面对台风,广东能够牢牢稳住阵脚,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一套科学预判、科技赋能与精心准备相结合的系统打法。这场成功的防灾实战,恰逢其时地检验了“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扎实成效。

感谢每一位在台风中默默坚守的无名英雄,是你们的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