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8所学校分别参与小初高12年和初高中6年两种模式试点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杨旭斌)9月28日,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获悉,为推动育人方式改革,缓解教育焦虑,成都市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
什么是贯通式培养?记者了解到,贯通式培养试点不是学制改革、不调整现行学制,而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包括:成都列五中学、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温江东辰外国语学校。
这8所学校中,部分开展“初高中6年贯通式培养”,还有一些则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试点。学段贯通面向参与贯通式培养的全体学生,不搞选拔掐尖。试点学校贯通培养班学生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接就读到高三,或从初中一年级直接读到高三。
以列五中学为例,今年秋季学期,该校初一年级总共招收了20个班,其中9班、11班设置为贯通改革试点班。两个“贯通班”共90名学生,实行“初高中6年贯通式培养”。为了探索这一全新的育人模式,该校专门组建了高初中贯通式培养联合教研组,并配备了一支特殊的师资队伍——在这两个“贯通班”里,三分之二的老师都有高中教学经历。
列五中学校长彭灏介绍,正在试点的“贯通班”将不再以中考为目标培养学生,而是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比如我们数学课讲到函数的时候,这个知识点初中、高中都会学。在贯通班里,老师就可以把高中的一些相关知识渗透到初中。”彭灏说。
试点班级除了学段贯通以外,课程贯通、素养贯通也是改革重点。在课程贯通方面,试点班级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构建具有整体性、衔接性、整合性、选择性、独特性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纵向整合、层层递进,横向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融合。素养贯通,则是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学阶段重点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格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素养逐级进阶。
列五中学初一(9)班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胡玲玲表示,贯通式培养除了知识贯通外,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适度的压力下,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据悉,下一步,成都市教育局将不断总结改革试点成效,逐年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构建“小—初—高”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努力构建起更完善、更从容的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