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匹配,让好项目不再“酒香巷子深”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詹 超

9月23日,江苏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场暨深交所科交中心“未来行”产业对接会生物医药专场活动在南京举行。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这些项目均来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或院士领衔团队,技术路线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且已完成实验室验证或进入临床阶段,距离商业化仅一步之遥。整场对接会,没有冗余的仪式,不见空泛的陈述。这场由政府部门、交易所、银行、高校与企业共同编织的对接活动,直指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融资难、对接散、转化慢”提供解题思路。

政金产学研协同,构筑“雨林生态”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却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长路。“从实验室的发现到最终成药上市,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数十亿资金的投入,且失败率极高。”一位与会的资深投资人向记者坦言,这种情况决定了单靠市场自发力量或企业孤军奋战难以胜任,必须构建一个政金产学研协同的“雨林生态”。

近年来,南京正试图成为这片“雨林生态”的构建者。“家底”厚实是南京的优势。在研发端,南京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30多所高校院所,每年产生近千项生物医药相关专利;在产业端,全市聚集了超过12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在载体端,南京生物医药谷、江宁生命科技小镇等专业化园区提供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空间支持。

当前,南京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之一。为了避免资源分散、政策碎片化,南京专门构建了“1+4+6”(1个领导小组、4个产业攻坚办、6个产业专班)的产业推进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攻坚办正是其中之一,通过顶层设计将政策、人才、土地等资源向生物医药产业倾斜,系统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深交所科交中心南京专区则化身“资源整合者”。会上发布的《南京市生物医药项目选集》,汇集了10个重点推介项目及160项可转化成果,涵盖创新药、医疗器械、诊断检测等领域。更关键的是,南京专区已构建起系统化的服务机制。例如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开展概念验证训练营,提升项目商业化能力;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型,为A类企业提供“一对一”融资对接,目前已有5个生物医药项目获评A类,组织7次线上对接会,精准解决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全周期服务,金融主打“耐心陪伴”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供给有着特殊且复杂的需求。传统“一刀切”的信贷模式往往难以适应,迫切需要资本以更耐心的方式介入。

“企业处于种子期、临床期、商业化等不同阶段,金融需求截然不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秘书长郑晓南指出,早期项目渴望风险投资的“雪中送炭”;进入耗资巨大的临床试验阶段,则需要“债股结合”的耐心资本;至产业化阶段,并购重组、IPO上市等综合金融支持便成为关键。

金融的探索已经开始。以南京分行为例,科技贷款规模超220亿元,服务生物医药企业近100家,融资超20亿元。“我们提供的远不止贷款。”该行副行长尧小骏介绍,目前正打出一套“债权+股权+资本运作”的组合拳,即通过并购贷款支持企业整合产业链;借助工银投资进行直接股权投资;联动工银国际助力企业在境外IPO。让金融服务从“一次性输血”,变成“全周期陪伴”。

深交所科交中心则从匹配效率入手,让资本握住“”。通过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模型,中心对项目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把优质项目精准推给对口的金融机构。“我们筛选出的5个A类生物医药项目,每个都有一对一的融资对接服务,企业不用再‘大海捞针’找资金。”深交所科交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谢文海透露,目前已组织了7次线上对接会,目的就是提高资本与项目的匹配精度和效率,让好项目不至于因为“酒香巷子深”而错失发展良机。

“以前找投资,是拿着计划书到处敲门。现在,金融机构和交易平台会主动了解我们的技术和需求,甚至帮忙做战略规划。与其说是‘金主’,更像是一起成长的伙伴。”一位参与路演的企业创始人告诉记者。

聚焦临床痛点,直面“解决问题”

一场产业对接会的价值,最终要落到“能解决什么问题”上。当天现场路演的8个项目,没有空泛的技术概念,每一个都瞄准了临床治疗中的“硬骨头”,覆盖细胞药物、基因诊断、精准溶栓、实体瘤治疗等前沿领域。

“我们的RY_SW01细胞注射液,是中国首个纳入‘突破性疗法品种名单’的干细胞药物,针对系统性硬化症的Ⅱ期临床试验效果,显著优于指南推荐药物。”江苏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文韬在路演现场介绍,公司由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领衔,已建成4200平方米洁净厂房,3项注册药物临床试验获批,2项IIT研究通过国家卫健委备案。

实体瘤治疗的“卡脖子”问题也在此次会上找到解决方案。生迈医(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肖忠党展示了其“B7H3-MESO双靶点CAR-T”技术。“单靶点CAR-T治疗实体瘤容易脱靶且有效性不足。我们的双靶点设计好比给CAR-T细胞上了‘双保险’,在临床前卵巢癌模型中显示了优异的肿瘤抑制效果和安全性,为实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高宇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DNA纳米溶栓机器”。项目负责人王嘉辉介绍,这个微小的“机器”90×20nm的尺寸仅为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能在体内“巡逻”并自动追踪血栓,精准区分伤口与血栓的特性,大幅降低传统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200万,很多患者因错过传统药物的‘黄金3小时’而致残甚至死亡。我们的技术有望将治疗窗口延长至6小时,挽救更多生命。”王嘉辉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