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2025年三季度的全球金融市场,在通胀韧性与货币政策博弈中完成了关键转折,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正从单一政策锚定转向多维风险定价。美联储政策信号的微妙变化与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分化,打破了此前美元强、新兴市场弱的惯性格局,推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再平衡。这种结构性变化为四季度资产布局提供了全系,要求投资者在政策分化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新兴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内部分化特征,彻底颠覆了传统资产配置中对新兴市场的整体性判断。8月中国市场吸引外资净流入近400亿美元,而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却遭遇资本外流。这种反差源于经济韧性与政策环境的本质差异。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制造业与科技板块表现突出,超430家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叠加论坛八项开放措施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性开放,QFII二季度新晋28家A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持仓市值达68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度虽然二季度GDP增长7.8%,但受美国50%关税冲击,8月对美出口暴跌18.5%;土耳其因地缘冲突加剧,本币持续承压,这些脆弱性使其难以承接避险资本。这种分化意味着新兴市场配置已进入精选国家、聚焦产业的新阶段,而非笼统的区域配置。
资产配置的多元化需求在三季度尤为凸显,传统对冲工具与结构性机会形成互补。黄金在美元指数低位震荡期间,展现出避险与抗通胀的双重价值。伦敦金现货价格三季度累计上涨4.2%,成为机构对冲美国通胀反弹风险的重要选择。大宗商品价格呈现结构性分化,国际油价中枢下移与工业金属价格回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全球制造业复苏与能源需求放缓的矛盾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另类资产的崛起,海外REITs在美债收益率调整期间表现亮眼,聚焦数据中心与物流仓储的品种三季度回报率超8%,既受益于AI算力需求扩张,又具备抗利率波动属性。国内市场中,外资形成科技+高股息的配置主线,北向资金一季度增持半导体行业169亿元,与此同时,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板块因类固收属性而颇受青睐。这种组合既捕捉了技术升级红利,又对冲了市场波动风险。
从机构实践来看,三季度的资产再平衡已显现清晰路径。高盛、瑞银等国际机构明确超配中国股市,摩根士丹利强调中国股票的估值优势与获利修正潜力。这种判断并非单纯基于政策宽松预期,而是源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与开放政策落地的双重支撑。8月A股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8年新高,与外汇储备重回3.3万亿美元形成呼应,印证了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共振。反观其他市场,部分对冲基金在减持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权益资产的同时,增持了美元计价的黄金ETF与中国国债,通过硬通货+高增长市场债券的组合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展望四季度,资产配置需紧扣政策节奏、增长韧性、估值安全三大关键词。美联储若如期降息,将进一步缓解美元流动性压力,新兴市场中的高增长板块有望持续受益,但需警惕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贸易冲击。配置思路上,可采取核心+卫星策略。核心部分聚焦中国科技成长股与高股息资产,依托产业升级与盈利修复获取确定性收益;卫星部分适度配置黄金与海外REITs,对冲通胀反弹与利率波动风险。
三季度的市场转折证明,在全球经济碎片化与政策分化的时代,资产配置的胜负手已从预测单一变量转向构建抗扰动组合。唯有立足增长韧性、锚定估值安全、分散风险敞口,才能在四季度的市场波动中把握确定性机遇。
(作者系本报《周末证券》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