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主题宣讲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3名产业一线科技人才通过讲述自身的科研故事,为学子们指明发展方向,鼓励青年人脚踏实地、奋斗出最耀眼的青春。
“我们不靠‘风口’,靠的是‘信念’——信我们自己能造出全球最先进的模型;信中国不缺人才,只缺相信自己的勇气;信这条路再苦再长,也必须有人先走。”宣讲会上,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讲述了团队开源了对标GPT的基座大模型GLM、发布了千亿参数模型GLM-130B,在全球科技巨头林立的时代,自主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模型,让世界看到“中国AI”的另一种可能。
北京中科科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祥良讲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显微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之路。其公司推出的系列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2014年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并推动我国高端电子光学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孟祥良以一代代电镜人的故事,鼓励青年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强国梦想。
“创业还得有点‘傻劲儿’,专心做事,不想太多。这种‘生存式创新’,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实干之路。”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丛君状的团队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纳米马达在4K极低温下能稳稳当当地“一步一纳米”,解决了极端环境下纳米运动控制的“卡脖子”问题。“同学们,你们现在也会迷茫,担心研究的课题太冷门,选择的专业太小众,未来没前途。但我想告诉你们,事实恰恰相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蓬勃生机,就藏在无数个‘小而美’的实干里。”丛君状说。
宣讲结束后,北师大师生受益良多。“听完三位主讲人分享自己的创业、科研经历,我收获很大。结合自身工作,我希望未来北师大能够进一步发挥我们的文理基础学科的优势,面向产业孵化出更多的科研项目,给北京市做更好的服务。”学校发展规划部学科建设与机构管理处副处长于汪洋表示。
“丛君状老师的演讲让我印象最深,他提到了我们每一天都要认真去做,在未来一定会有发光发热的地方。”北师大化学学院2025级硕士柳越说,自己刚刚步入研究生生活,听了宣讲后,准备踏踏实实学好专业课的知识,为自己未来做科研打好基础。
北师大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彦方对王绍兰的讲述印象深刻。“王老师提到他们的团队创建之初,克服各种困难开发大模型,这种奋斗的精神和勇气让我非常敬佩。”李彦方表示,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会不怕困难,克服畏难心理,勇敢探索未知事物,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也正像丛老师说的,只要好好学习,认真工作,成果一定会在未来有显现。”
文/本报记者 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