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王塔娜
9月26日,走进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巴彦和硕嘎查5000亩“以工代赈”治沙项目现场,只见治沙工人有序作业,拖拉机、铲车等大型机械穿梭其间,忙着造林整地、运送稻草。“项目施工人员全是本地村民,共100多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固定的收入。”工作队队长马海军介绍道。
“我贷款买了一台拖拉机,连人带车都来参加项目施工,每天纯收入600元,既能守着家,收入还稳定。”牧民那存格希格的话语道出了当地群众在“以工代赈”治沙模式中的真实收获。
作为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治理的主战场,赤峰既是“三北”工程攻坚的前沿阵地,也是探索“生态保护+富民增收”新路径的试验田。多年来,赤峰市在防沙治沙领域成效显著,沙化土地面积从3995.67万亩减至2661.9万亩。但进入“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新阶段,剩余治理任务依旧繁重,制约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部分因素仍未消除。
为此,赤峰市将“以工代赈”作为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驱动、组织带动、群众发动协同发力,统筹处理工程建设与群众增收就业的关系,紧扣“以工代赈”政策核心,充分释放“赈”的实效。针对项目选址、实施主体、建设方式等关键问题,构建起“政府统筹、部门牵头、乡镇落实、嘎查村主责、群众主体”和“嘎查村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牧民”运行体系。
2023年秋季,翁牛特旗率先开展试点,运用“以工代赈”模式完成6.2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这一模式的全面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这两年,“以工代赈”治沙模式的带动效应持续凸显。2024年,全市通过“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带动农牧民就近就业2766人,累计发放劳务费5110万元;2025年以来,已吸纳劳动力11040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3375.49万元,就业人数和劳务报酬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
赤峰市“以工代赈”治沙模式的成功实践,既让沙地逐步披上绿装,也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