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梧可栖 有凤来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东泽

创新推行“带编入企”政策,开展2批“带编入企”引才工作,支持企业按照“事业编制引才、企业平台用才”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畅通体制内外人才交流渠道,提升企业引才吸引力;

制定出台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的20条措施,为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上“帮引、帮留、帮培训”,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出钱、出力、出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走人才支撑、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成立省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陇原人才之家”服务阵地,用心用情为人才提供优质便捷服务,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和人才赋能工程为牵引,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在扩大增量、稳住存量、用好人才、做好保障上出实招、求实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牢人才工作政治方向

我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

省委坚持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引擎,作出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部署,推动实施人才赋能工程,系统构建以创建1个平台、深化5项改革、建强7支队伍、抓好4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1574”人才工作布局,加快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围绕实施“四强”行动、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等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具有甘肃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省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省领导联系包抓重点人才队伍责任制,每名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包抓1—4支重点人才队伍,统筹各方面力量加强支持保障。分类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推动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发展先要抓人才”的理念,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增强人才集聚效应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省统筹推进人才平台、科创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聚焦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创建兰州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明确4大功能定位、5项主要指标和23项重点任务,统筹省市优质资源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各地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截至目前,兰州市人才总量49.5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136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4%。

为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省级财政安排4亿元支持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国家级平台209个、省级平台211个,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发展、集聚创新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投入3亿元组建13个企业创新联合体,联合320多家单位、5700余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创新,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3件,转化应用科技成果41项。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45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3家。

依托获批建设的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我省实施省属高校“双一流”突破工程,重点支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甘肃农业大学草学等“4+1”学科建设。布局建设2所新工科示范高校、10个现代产业学院和33个高校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紧盯人才发展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我省持续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挖潜力、增活力,努力让广大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

在管理制度上“授权松绑”——针对原有省级人才政策政出多门、人才知晓度低、政策红利释放不充分等问题,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发布《甘肃省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政策清单》“2.0版”,整合推出编制使用、岗位聘用、经费管理等10个方面60条政策措施,着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在评价机制上“破立并举”——大力整治唯“帽子”问题,将原有的86项省市县人才计划整合为2项省级和15项市级人才计划。在4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动14家有色冶金类、能源类、装备制造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类等省属国有企业制定25项人才评价改革制度,分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方式和周期。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4所试点高校开辟新引进人才职称评聘便捷通道,建立57个全省有效、11个县以下基层有效的职称评价标准,有效拓宽人才职称晋升通道。

在使用机制上“信任为本”——支持人才“揭榜挂帅”,29名战略科技人才担纲领衔重大科技任务,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大幅精简非学术性事务性活动,保障科研人才潜心研究。创新打造13个“银龄专家工作室”,助力在甘“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等高端人才延长学术生涯,以老带新推动科研团队建设,长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在激励政策上“贡献优先”——下放省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权等4项权限,完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146项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转化合同金额达1.6亿元。支持省属国有企业统筹运用股权和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中长期激励政策,累计对28家企业的1.2万名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给予144名人才特殊奖励。

创新育才聚才方式,提质增效强化支撑作用

全省现代化建设需要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我省着力优化完善育才举措,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实施人才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在省级层面构建以拔尖领军人才、领军人才、陇原青年英才为梯次的育才体系,共遴选培养省拔尖领军人才163人、省领军人才1493人、陇原青年英才1115人,目前已有3名省拔尖领军人才当选“两院”院士、14人入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建立项目扶持机制,优先支持科技创新、重点产业等关键领域发展。近3年来,累计实施省级人才项目760个,拨付扶持资金2.4亿元,并对6家科技型企业分别给予1000万元“一企一策”专项支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倾斜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在敦煌研究院、金川集团等7家企事业单位开展青年科技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分批遴选1200多名基层青年人才参加“陇原之光”人才培养项目,45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比例超过85%,促进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高层次人才园区挂职、科技专员带项目到企业服务、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入企入园”等行动,促进青年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注重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精准对接,科学制定引才计划,主动出击延揽人才,定期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高校开展“组团式”引才宣介活动,2022年以来,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856人。出台柔性引才实施办法,建立绩效评估和奖补机制,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协同创新基地66个,柔性引进院士25人。与此同时,制定市以下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引才条件和程序,坚决防止借“人才引进”等搞“绕道进人”。

树立尚贤爱才导向,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

我省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吸引集聚人才的重要保证,竭尽全力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全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名省领导联系服务1—2名专家人才,主动加强思想交流和工作联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省委组织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逐一走访看望在甘“两院”院士,建立院士科研服务保障与联系工作制度,全力为院士担纲创新、支撑发展提供保障。定期组织专家人才参加教育培训、国情研修、休假疗养等活动,引导广大人才爱国奉献、建功立业。

全面推行“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落实落细配偶安置、安家补贴、医疗服务、出行旅游等12项保障政策,目前全省持卡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3万多人。

去年以来,省委组织部牵头举办“陇原人才基层行”活动,组织150多名高层次人才深入通渭、庄浪、环县、舟曲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送服务解难题、帮带培养人才”,悉心浇灌基层发展“沃土”。

大力开展“报效祖国、建功西部”主题宣传,对优秀专家人才先进典型事迹进行系列报道,展示各类人才扎根陇原、成就事业的时代风采,让社会各界听到甘肃“人才之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选择甘肃、建设甘肃。

人才兴,事业兴。甘肃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建强重点领域人才队伍,高效抓好人才引育留用,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开创“陇梧可栖、有凤来仪”良好局面,以高素质人才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