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源,江苏率先探路


(来源:新华日报)

供图)

□ 本报记者 詹 超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不仅为能源与AI的深度融合划定了科学路径,更明确了2027年初步构建融合创新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多个重点示范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在这场变革中,制造业连续领跑全国、能源转型需求迫切的江苏,已在智慧电网管理、新能源场站智能运维等领域先试先行,让“AI+”加速跑出新能效。

织密安全网,电厂里的“智能医生”

今年7月,全国步入夏季用电高峰的紧要关口。在南京鼓楼区,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搭建的“基于云边协同的火电安全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正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据朗坤智慧项目团队透露,该AI平台开创性地构建了“集团统筹、云边协同”的智慧管控全新模式。云端“大脑”凭借强大的算力,对全局进行智能优化并作出科学决策;边缘“末梢”确保实现毫秒级的实时响应。两者无缝配合,犹如一张精准的“风险拦截网”,把电网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技术底色一翻牌,最吸睛的当数平台的AI“大模型+小模型”的“混双打法”。当电网设备出现异常时,小模型化身“急诊科医生”秒级锁定病灶,精准定位设备故障点;大模型则像“全能门诊”,可调取海量知识库开出最佳处方。二者双轮驱动,把运行安全、设备可靠性和经济优化一次性拉满。平台内置的超5万个智能模型,与电力运行、经济、设备、安全、台账等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将昔日“各自为政”的电厂系统壁垒打破。每台设备用数据“发声”,每项决策让AI“陪诊”。电网可靠性、机组效率、安全等级、技术管控、成本精算全线飘红,管理能效指数级跃升。

“这种统建统运模式,实施周期短,落地见效快,且易于复用和推广。”国电电力生产技术部主任温长宏说。截至当前,该平台已成功接入国电电力旗下12家海内外电厂及37台机组,覆盖廊坊、绥中、三河及印尼等多个基地,实现“全链条、全要素、全场景”的数字化穿透式管理。自上线运行以来,平台累计触发预警55万余条,预警准确率超90%。不仅助力电厂综合煤耗实现每千瓦时下降0.45克,还推动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降低38%。

充电不排队,服务区的“超级快充”

9月16日,江苏首个集“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与“AI智能运维系统”于一身的太湖服务区超充站正式投运。在这里,给车充满电的时间比吃碗泡面还短,整座充电站由“1个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堆+N个终端”构成,依托于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堆的核心技术,峰值功率可达1200kW,在国内处于领先梯队。站内设有7台400AMini超充终端和2台800A液冷超充终端,可兼容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车型,还设置了新能源重卡专用充电车位,可双枪同步充电,最高输出功率达480kW。“只要车辆性能允许,最快10分钟就能将电量从20%提升至90%,比传统快充提高近4倍,能快速缓解充电排队难题。”运营方苏州交投集团鑫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AI智能运维平台这个“最强大脑”的指挥下,超充站通过“AI视觉算法+智能运维驾驶舱”实现了全场景安全管控与高效运营,能在30秒内精准识别明火、设备异动、人员聚集、油车占位等11类风险场景。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通过APP、短信等渠道秒级推送至运维人员,形成“2分钟到场、10分钟处置”的闭环机制。

昆山市南星渎绿能e站二期工程投运,是江苏首座AI智慧调控光储充换一体化站。该充电站的AI智慧调控系统通过采集光伏发电、充电负荷、天气预报等数据,自动预测第二天光伏出力和充换电负荷数据,灵活调节储能、换电装置的充放电时段和功率大小,实现能源用度降本增效。项目负责人赵霄尉介绍,新技术应用以后,绿能e站光伏消纳率可从96.0%提升至99.7%,储能日均放电量提升48.12千瓦时,光储运行综合收益提升14.07%。目前,该站总装机容量352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超35万千瓦时。直观来看,每年可替代火力发电减少碳排放约300吨,相当于1.5万棵香樟树一年的固碳量。

找准发力点,城市间的“创新拼图”

事实上,江苏多个设区市正从自身产业基因、资源禀赋精准发力,织密“AI+能源”创新矩阵。

南京以“算力基建+央企协同”为抓手,建邺区成立“AI+”产业专班,推行月度专题招商,今年一季度已招引AI算力等重点项目20余个,注册资本近30亿元;同时布局集成算力服务器制造、智算中心建设等功能的项目,计划投资超35亿元,打造“智算+”生态总部。

苏州聚焦“算力补贴+车网联动”双轮驱动,对采购人工智能算力的企业,按实际支付费用的20%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的补贴,同一主体可连续享受,真金白银降低智算成本。此外,还设立了最高2000万元的智能车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奖励、最高300万元的大模型算力成本补贴。

无锡构建“1+4”零碳体系,对培育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拨改转”奖励。锡山区谈村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智能微电网,助村民年收益超2万元;硕放机场智能微电网年减碳5500余吨。

南通立足海洋经济优势,明确“AI+新能源”场景培育计划,鼓励沿海地区探索利用海洋地理条件及LNG冷能优势建设自然冷源智算中心,加强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开发,实现电力就近消纳。此外,还将培育智慧渔港、智慧海洋牧场等海洋渔业产业。

徐州将制造业智能化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关键抓手之一,通过构建“基础级”到“领航级”的梯度体系,到2027年建成先进级智能工厂100家。在居民端,万科翡翠湖山等小区参与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居民通过调整家电用电获得电费奖励,形成“工业转型+民生参与”的双轮模式。

从政策设计来看,各地也形成了颇具共性的“破题思路”:一方面聚焦“场景落地”以真实能源需求为出发点,让AI技术不再停留在实验室;另一方面注重“市场激励”,用“真金白银”降低企业与个人的参与门槛,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这样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技术互鉴、场景互补的合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持续“江苏动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