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丰收喜悦,感受“丰”景西宁


9月23日,农历秋分,河湟谷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广袤田野上,农民热热闹闹地在收获中开启欢庆时刻,农机轰鸣与欢声笑语交织,共同勾勒出西宁近郊“粮满仓、菜盈筐”的丰收全景图。

农民丰收节,这场属于劳动者的盛会,让这份喜悦有了别样的仪式感。丰收不仅是颗粒归仓的实利,更是对耕耘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这背后,是西宁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科技赋能、打通产销链路的持续努力,让土地更具活力,让农民的腰包更鼓、笑容更甜。

今日晚报聚焦这份丰收,既是定格河湟谷地的美好瞬间,更是传递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愿这份丰收的喜悦,能化作全市农牧业发展的新起点,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让我市乡村未来更富生机与希望。(记者 师晓琼)

麦堆成山果满枝!

大通农户日子有奔头

“轰隆隆——”9月的大通县田野间,联合收割机穿梭轰鸣,金黄麦浪卷入机身,转眼吐出饱满麦粒;景阳镇农户马维栓握着秋翻犁,泥土清香裹着丰收味,他抹汗揣起麦粒笑叹:“这麦粒金黄金黄,今年又是好收成!”不远处刘生兰家,树莓红透枝头,麦粒堆成小山,她踮脚摘苹果,盼着国庆孩子们回家分享喜悦;大棚里上海青鲜嫩,种植户捧着辣椒算收入,眼睛笑成弯月亮……

今年,大通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8万余亩,粮、油、蔬播种面积均超目标,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的欢声笑语里,丰收画卷铺满田间。

农机“加速度”:千余台机械抢收,颗粒归仓保丰收

“往年收麦全家上阵,镰刀割、麻袋扛,一亩地忙到黑;今年收割机一小时收好几亩,麦粒撒得少!”新庄镇麦田边,农户李生才望着运麦车满是赞叹。今年秋收,大通县农机推广站提前摸排乡镇收获进度与机械需求,统筹调配资源,督促合作社、农机大户检修设备,还引来外地跨区作业队支援,重点保障倒伏、晚熟作物收获。

目前全县投入各类收获机械1866台,其中联合收割机1024台、马铃薯收获机482台,牧草收获机、秸秆打捆机等254台,机具量较去年增加8.36%。“以前收麦怕下雨发霉,今年镇上有烘干点,省心多了!”农户李生才说。大通县农机部门借烘干设施试点,在11个乡镇建成1个固定烘干点和10台移动烘干机,解决“晾晒难”。

为实现“颗粒归仓”,技术员把课堂搬到田间。机收减损演示会上,技术员调整收割机参数:“割台高15厘米、时速不超5公里,小麦损失率能控制在1%内!”还发放指导意见,培训200余名农机手与种植户。

合作社“领头雁”:带农户种好粮,一亩地多赚600元

“今年种‘通麦4号’,亩产多100多斤,合作社1.5元/斤回收,比市场价高5毛,我家5亩地多赚3000块!”通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捧着麦粒算账。合作社负责人张贵林介绍说,合作社“通”取“大通”“田”取“田家沟”,专注小麦种植,配套公司繁育洋芋、小麦种子,目前20多户农户合作,合作社提供拖拉机,农户仅承担部分人工与柴油费。合作社与大通县农推中心合作的“通麦4号”适配本地气候,大田亩产600斤、种子田800斤,“农推中心实验地仅十几亩,我们流转1000多亩地,既繁种又带农户赚钱。”

新庄镇兰龙村,丰勤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已近收完。“今年前期旱,但高产品种让部分地块亩产超1000斤!”负责人杨小强擦去机上麦糠。这家2020年成立的合作社,有5台拖拉机、2套马铃薯机械、300吨储藏窖,今年流转700多亩地,种300亩小麦与300多亩马铃薯,带动300多户农户,“收入好的农户年增收7000块!”今年合作社还试种2个小麦、2个洋芋新品种,获农推中心认可。

农户“丰收乐”:700斤面粉够吃一年,国庆全家忙秋收

“今年种了7亩麦子、1亩菜籽、4分土豆,收的麦子磨了700斤面粉,200斤菜籽油,够全家五口人吃一年了!”景阳镇农户马维栓说。“今年粮食质量特别好,100斤麦子能磨出65斤白面,成色又白又细,蒸馒头、擀面条都香;菜籽出油率也高了,2.5斤菜籽就能榨1斤油,油色清亮,炒菜都不冒烟!”

让马维栓省心的是,今年大通县农推中心免费给了优质麦种、化肥,还派来机械帮忙耕种,省农科院的专家更是好几次来田间地头指导,“从播种到收割,都有人帮着操心,咱们种地一点不犯难!”

雨过天晴的景阳镇,天空挂着双彩虹,刘生兰家的院子里满是丰收的喜悦:树莓熟了挂在枝头,李子、苹果红得诱人,打包好的麦粒堆在墙角,她正忙着把麦粒装进布袋,等着国庆节孩子们回来。

“麦子和菜籽都收完了,就等孩子们回来一起磨面、榨油、收土豆。”刘生兰捧着一碗麦粒,眼里满是期待,“孩子们回来,大的上树摘果子,小的在地里捡土豆,我们老两口在旁边烧窑,热热闹闹的才叫丰收!”说着,她还摘了颗树莓递给记者:“尝尝,这是自己种的,甜得很!”(记者 刘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