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以其数据驱动、智能交互、场景重构的显著优势,正影响着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面临着顺应技术变革、创新教育形态的重要课题。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入,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能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从“统一供给”向“精准推送”转型。
内容供给侧改革:以数智技术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内容呈现场景化。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场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体验。譬如,开发“重走长征路”VR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穿戴设备“亲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等历史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借助AR技术扫描思政教材中的历史图片,通过制作动态视频讲解教材内容,突破传统文本的静态局限。
内容更新常态化。依托大数据分析实时捕捉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焦点,动态调整思政教育内容库。高校可搭建“思政内容数据中台”,整合主流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等,通过算法识别与思政教育契合的主题,自动生成案例库与教学素材包,确保思政内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内容融合跨界化。借助数智技术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壁垒,实现“思政+专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课程图谱工具,梳理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生成融合教学方案。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嵌入“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思政模块,通过AI技术发展史与科学家事迹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成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衔接。
教学方法创新:以数智技术优化思政教育互动模式
个性化资源精准推送。基于学生画像实现“千人千策”的思政教育。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收集学生的学习时长、答题正确率、兴趣偏好等数据,结合算法生成学生个性化画像,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需求推送学习资源。
互动化教学场景搭建。利用直播、弹幕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开展“思政云课堂”直播活动,在讲解过程中实时发起弹幕提问、在线投票,方便学生通过手机端即时参与,打破时空限制;搭建“思政虚拟研讨室”,学生以虚拟形象进入,围绕“青年担当与时代使命”等主题开展小组讨论,系统自动记录讨论内容并生成观点图谱,帮助教师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入“思政答题闯关”游戏,将知识点设计为闯关题目,学生可通过答题积累积分并兑换实践机会,以此提升其参与积极性。
社会化实践智能衔接。依托数智技术搭建“思政实践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实现实践活动的精准对接与效果追踪。平台可整合高校周边社区、红色教育基地、企业等实践资源,根据学生兴趣与专业方向,为其智能匹配实践项目,如“社区老年人智能设备教学”“红色纪念馆志愿讲解”等。实践结束后,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
管理机制升级:以数智技术提升思政教育管理效能
学生思想动态实时监测。构建“思政教育大数据系统”,系统可整合校园论坛、社交平台等渠道的信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识别学生的情绪倾向与思想困惑,对潜在问题进行预警。例如,针对某专业学生集中讨论“考研还是就业”的话题,系统自动向辅导员推送相关信息,提醒辅导员及时开展“职业规划思政辅导会”,提前化解思想矛盾,确保思想引导及时有效。
教育资源智能调配。利用物联网(IoT)与智能调度算法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高校可对思政教室、VR实践设备、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进行物联网改造,实时采集资源使用状态数据,通过算法实现资源高效调度。譬如,当多个班级同时申请使用VR思政设备时,系统可根据课程安排、设备空闲时间自动生成调度方案,避免资源闲置或争抢;针对思政教师,系统可根据教师研究方向、教学评价等数据,为其智能匹配教学任务。
跨部门协同管理。搭建“思政教育协同管理平台”,打破院系、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平台可整合学生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团队等多方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办公。例如,当学生出现学业预警时,系统自动同步至思政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双方协同制定“思政引导+学业帮扶”方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教务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平台共同设计教育方案,明确任务分工与时间节点,避免重复工作,提升管理效率。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技术创新推动思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管理、评价的全方位变革,以实现“技术逻辑”与“思政逻辑”的有机统一——既发挥数智技术的数据驱动、智能高效优势,又坚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技术至上”的误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三全融合,三体贯通’育人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2022-66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