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变革,着眼“一流”,会上,川报集团进行了一系列方案发布和项目缔约,在媒体生态重塑、技术创新赋能、政务民生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开放融通、联结共生的媒体新生态。
川报集团构建头部全媒体、分众化融媒体、垂类账号新媒体“三个梯队”,正加速推进“五个一流”争创行动,即,争创“一流媒体、一流技术、一流机制、一流队伍、一流产业”。建一流媒体,就是改低效无效的生产与传播,深化传媒布局变革;建一流技术,就是改分散滞后的研发与应用,深化技术创新变革;建一流机制,就是改不顺畅、不精准的运行与考核,深化管理运行变革;建一流队伍,就是改惯性大、突破浅的培育与使用,深化人才机制变革;建一流产业,就是改形态旧、转化慢的产品与营销,深化经营模式变革。
大会将众多川观新闻客户端用户代表请到现场。随着“时代楷模”集体——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队长吴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网约车司机张桂容等8位川观新闻用户代表上台点亮大屏幕,被称作“超级川观”的川观新闻12.0版本正式迭代上线。
作为川报集团系统性变革的核心抓手,“超级川观”吹响川报集团媒体“集结号”。对集团内,实施“14合1”聚力行动,14家媒体单位合力打造移动传播主平台;对外,秉持“开门办端”理念,做优生态链接,深耕四川,从单纯的新闻信息提供者向社会生活连接者、服务者全面进阶。
摒弃“客户端发什么、用户就看什么”的“生产者本位”思想,川观新闻12.0完全以用户需求主导客户端功能设计和信息筛选。自研的主流媒体算法,让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的内容更精准匹配用户喜好;客户端突出“新闻精选”“四川省情”“工作助手”“问政办事”“安逸生活”五大模块,有品、有料、有用、有效、有趣,让每一个打开客户端的用户,都能成为它真正的“主人翁”。
技术赋能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活动现场,“全媒体技术与传播认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中梁与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电子科技大学有关同志共同为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由川报集团牵头,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建设,于今年7月正式获批,标志着川报集团技术建设从“应用型融合”迈入“研发型引领”新阶段。
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川报集团与电子科技大学尼玛扎西院士工作站合作,联合西藏日报、青海日报、西南民族大学、阿坝州委宣传部、甘孜州委宣传部等,启动“藏语国际传播认知计算”灯塔项目暨藏语语料库建设。实验室还启动“经纬联合研发计划”,与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分公司、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报刊社、华为川藏产业发展与生态部等机构和单位,分别开展重大课题协同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在大会上,入选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的“三星堆—金沙”漂流瓶活动宣布开启新航程,将陆续走进柬埔寨、尼泊尔、泰国等国的世界遗产地。
作为川报集团持续运营的四川最具影响力的网络理政平台,“问政四川”平台启动智慧服务升级,对接整合更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打造常态化问政入口,创新问计于民工作,做强舆论监督、舆情引导、诉求办理功能,打造四川网上群众工作特色平台。
今年7月,川报集团与携程集团共同打造上线了全国首个省级文旅推广频道,依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进一步活化文旅资源、创新文旅服务。在此基础上,川报集团与携程联动成都、泸州、绵阳、凉山等10个市(州)文旅部门,发起“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市州星球号集体入驻计划;同时启动“四川文旅星球号+超级川观共创计划”,搭建起在携程文旅频道、市州专区与“超级川观”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为游客提供从内容浏览到产品下单的全链条服务。
川报集团在推进系统性变革中,把争创一流媒体放在首位,全力打造优质原创内容“代表作”高地。集团创新建立“零距离”融创传播机制,扎根一线,建立记者观察点、基层联络点,协同各方,组建蹲点调研团、行进报道组,用好作风支撑好报道,让好报道实现好传播。
距会场百公里外,身处夹金山隧道项目攻坚现场的川报集团记者与大会连线,传递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火热氛围。在会场,川报集团“学习零距离”和“攻坚零距离”两个采访报道组领命出征,“60后首席编审”“70后首席摄影记者”“80后首席智库研究员”“90后栏目首席主理人”……记者代表们奔赴采访报道一线。(详见04版)